揭秘民國建築憩廬
日期:2016/12/15 0:54: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位於黃埔路3號的憩廬現狀
攝於上世紀40年代的照片,一位哨兵正在站崗
上世紀40年代的憩廬內,曾放置了精美的瓷器,這是好客的女主人宋美齡款待客人的用具
說起蔣介石在南京的官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小紅山的美齡宮。實際上,從1929年到1949年,除去抗戰期間的8年,蔣介石在南京的日常居所,並非美齡宮,而是一處叫憩廬的西式小樓。如今,這座二層小樓依舊安臥在黃埔路3號內。由於保護得當,遠遠望去,眼前這座紅牆紅瓦的小洋樓,一如初建時的模樣。
黃埔路官邸選址源於“軍校情結”
1927年4月,由蔣介石執掌大權的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初抵南京的蔣介石,暫時安身在城南三元巷的一所老房子裡,但是顯然,這裡並不符合他作為國民政府實際掌權人的身份。此時的蔣介石,正與宋美齡陷入熱戀,並於1927年底水到渠成舉行了婚禮,築香巢悅佳人,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蔣宋由熱戀到婚嫁之時,由孫中山創辦、蔣介石擔任校長的黃埔軍校,其主體在經由武漢等地後,也正式落戶南京了。軍校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址就在南京城東的黃埔路(注:黃埔路即得名於黃埔軍校),這裡綠樹成陰,行人稀少,而且靠近總統府等國民政府的核心辦公區。此時,為了兼顧工作和居家,蔣介石干脆決定將官邸就建在陸軍軍官學校內。
文史專家蘇克勤告訴記者,他查到的資料顯示,蔣介石的黃埔路官邸於1929年7月12日正式開工,同年10月14日落成。“這座名為憩廬的建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樓高二層,地下一層,是典型的民國時期中西合璧風格建築。其中,主樓建築面積270平方米,外觀呈赭紅色。當年,主樓耗銀一萬六千余兩,裝飾又耗銀5187兩。”
專家告訴記者,由於蔣介石的身份特殊,有關憩廬的歷史照片,流傳下來的少之又少。記者幾經搜索,在一個名為愛歷史的個人網站上,看到了一組憩廬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憩廬,和記者眼前的這棟建築,幾乎一模一樣;不過,照片上裹著綁腿的哨兵,透露出這張照片的真實年代。網站主人告訴記者,根據他的判斷,這組照片拍攝於上世紀40年代,“拍攝者是位外國記者,可能是《時代》周刊的記者。你再看照片上的雪松,都很矮,現在已經長成參天大樹啦。”
周恩來的車被特許長驅直入憩廬
憩廬建好不久,蔣宋即搬入居住。憩廬房間的內部陳設,巧妙地體現了蔣宋夫婦的性格特點和個人嗜好。
文史專家薛冰告訴記者,憩廬內部的結構和陳設,大致是這樣的:“主樓一樓的東側是客廳,當年放有紅木茶幾與高背靠椅;客廳牆上懸掛著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大幅合影照——孫中山穿著中山裝端坐,身著戎裝、佩帶寶劍的蔣介石侍立於側後。照片兩邊懸掛著孫中山送給蔣介石的手書條幅:‘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介石吾弟囑書。孫文’。”
就是在這間客廳裡,蔣介石常常與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會晤,如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陳誠等人。蔣介石的這些客人,來的時候,大都有專車接送。一般來說,車子是不能開進大門的。不過,對於國民黨元老級的人物、各省府主席和重要的外賓,蔣介石特別允許,車子是可以直接駛入憩廬的。有時候,這些貴賓的車子,甚至就停在南門的門廊裡。據說,在國共和談期間,中共領袖周恩來的車子也被特許在此進出。小小的方形門廊,雖然只有幾平方米大小,但東南西三向都有拱門,可供車子自由進出。
“一樓西側是一間小客廳,內設柚木桌椅,一排長窗使室內顯得明亮優雅,牆上掛著意大利畫家的風景畫,這是女主人宋美齡的會客室。她常常在這裡會見閨中女友、大使夫人。”
客廳後側是蔣介石的兩間辦公室,外間是他日常批閱文件,及與軍政要員會談的地方,內間與外間陳設大致相同。官邸樓上西側是書房,東側是一間大臥室。臥室的外面也有一間客廳,這裡專門用於會見內親。臥室的東面有一個大平台,習慣早起的蔣介石清晨常常在這個平台上看報休息。
在憩廬主樓的東北方向,還有一棟常常被人忽略的兩層副樓。蘇克勤介紹說:“這棟副樓,其實也屬於憩廬的一部分。它始建於1930年1月,有各種房間103間,是警衛和保障人員的宿捨,一樓還設有大型舞廳,寬大舒適,氣派非凡。當年,蔣經國回國後,曾與夫人蔣方良在此居住。後來,蔣經國在憩廬南側300多米的地方另建住所,蓋好後,就搬出了憩廬。”
蔣介石曾在這裡為胡漢民擺過“鴻門宴”
從1929年到1949年,除去抗戰期間的8年,蔣、宋在南京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住在憩廬。“第一夫人”常常在自家的客廳裡舉行晚宴,是時高朋滿座,歡笑聲不絕於耳。受到“第一家庭”的邀請,顯然是件榮耀的事。不過,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這邀請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一場噩夢。
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的劉曉寧副館長告訴記者,1931年初,蔣介石就曾借用自家客廳的一角,成功地讓與自己政見相左的胡漢民“失聲”。
胡漢民與蔣介石交惡早在1930年11月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上,當時,蔣介石欲通過《訓政時期約法》,設置總統,置五院院長於總統之下,遭到時任立法院院長胡漢民的堅決反對。會後,兩人圍繞制定約法問題繼續爭吵並展開爭奪國民會議代表席位的斗爭。胡漢民在國民黨內的支持者,一時間有超過蔣介石的趨勢,胡漢民還在許多問題上批評和牽制蔣介石。胡漢民的“不聽話”,讓蔣介石很是惱火。1931年初,兩人之間的矛盾逐漸白熱化。暴怒的蔣介石,打算采取武力迫使胡漢民就范。
1931年2月28日晚,蔣介石以宴客為名,邀請胡漢民到憩廬晚餐。胡應約而往,到了憩廬,未見到主人蔣介石,卻見到了首都警察廳廳長吳思豫,並從他手中得到了一封蔣列數其“罪狀”並有其親筆修改手跡的信件。胡還被告知:“蔣先生想請胡先生辭立法院院長。”
吃驚不小的胡漢民,堅決要求和蔣介石面談。蔣介石露面後,兩人激烈辯論到深夜。第二天,胡漢民出具辭呈,並於當日被移送到湯山軟禁。此後,立法院院長職位由副院長邵元沖代任。
胡漢民當時的身份是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南京國民政府委員、立法院院長。他被軟禁,無疑是南京政壇上的一次強震。幾天之後,迫於輿論壓力,蔣介石將胡漢民送回南京,但仍然沒有放松對他的監視。這使得南京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僅存的一點民主氣氛掃地以盡。而在北平和廣州,國民黨內部的反蔣勢力卻更加壯大了。幾個月後,獲釋南下廣州的胡漢民,更成為南方反蔣派的領袖。
驚聞西安事變,宋美齡從上海趕回憩廬
從1927年到1936年年底前,蔣介石一直有驚無險地大權在握。憩廬內的氣氛,總體來說是寧靜的。然而,1936年12月中下旬,因為把兄弟張學良的一個意外舉動,這裡的氣氛頓時跌入冰點。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了前去西安“督戰”的蔣介石。此時的宋美齡,正在上海開會討論改組“全國航空建設會”事宜,當她從匆匆趕來的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口中得知這一消息後,第一反應是震驚和恐懼。但她很快收拾起紛亂的心情,於13日趕回南京的黃埔路官邸。從13日到22日,宋美齡頻繁奔走於中山東路的孔祥熙公館、北極閣的宋子文公館、漢口路的何應欽公館等處,周旋於國民黨各派之間,商量營救丈夫的對策。
就在宋美齡四處奔走時,被幽禁在西安的蔣介石,也給妻子寫來了手書,稱:“余決為國犧牲,望勿為余有所顧慮。……對於家事,他無所言,唯經國、緯國兩兒,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望視如己出,以慰余靈。但余妻切勿來陝。”
宋美齡不顧蔣介石勸阻,毅然乘飛機於12月22日下午四時抵達西安。經過多天的交涉後,12月26日12時20分,載著蔣介石夫婦的飛機終於抵達南京。蔣介石在日記中記載了當天的經歷:“下機後,見林主席及中央諸同志均迎於機場,向主席鞠躬致謝,並向諸人答禮。登車入城,見來道民眾歡迎甚盛,中心悚慚無已……余以自分殉國之身,乃得重莅首都,洵有隔世之感。”
巡游南京後,蔣介石隨即回到黃埔路官邸休息。下午,黨政軍要人爭先恐後地到憩廬向蔣介石請安問候,一時間官邸門前車水馬龍,航空委員會甚至派出飛機在憩廬上空盤旋致敬,熱鬧地慶祝了一番。
元旦前夜,蔣介石擺好“最後的晚餐”
憩廬內的晚宴,是胡漢民揮之不去的噩夢,也是許多人的美夢。美夢也好,噩夢也罷,1948年12月31日,蔣介石在憩廬內的晚宴終於擺到了頭。
劉曉寧副館長告訴記者:“1948年12月31日,蔣介石在黃埔路官邸宴請國民黨軍政要員,這頓晚宴常常被稱為‘最後的晚餐’。為何命名為‘最後的晚餐’,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
1948年下半年,國民黨政權岌岌可危。11月底,“第一夫人”宋美齡親赴美國,尋求外援,然而,她此行卻受到了冷遇。與此同時,國民黨內主張與中共和談,呼吁蔣介石下野的電報也從四面八方飛到了蔣介石桌上。
焦頭爛額的蔣介石不得不采取措施了。12月31日下午,憩廬的客廳內張燈結彩布置一新,蔣介石向副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院長孫科、立法院院長童冠賢、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新上任的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以及部分國民黨中常委發出了邀請。雖然名為赴宴,但是來客個個表情陰郁,憂心忡忡。
晚宴開始之後,蔣介石露面了。大家在壓抑的氣氛中,不聲不響地吃完了這頓味同嚼蠟的晚飯。飯後,蔣介石宣布,他已經擬好一篇文告,將於元旦當日公開發表。隨後,張群宣讀了文告。蔣在文告中聲稱,為了國家和平,他將不計較個人得失,願意下野。
張群宣告完畢,蔣介石征求在座的意見。令他黯然神傷的是,在此關鍵時刻,力主他繼續當政的只是谷正綱、張道藩等幾位文官,而戰功赫赫的武將們如張治中等卻表示贊同蔣介石下野。
第二天,蔣介石果然發表了他的“和平文告”。
1949年1月21日中午,在苦撐20天後,蔣介石在黃埔路官邸邀請中央五院院長聚餐,下午邀請國民黨中常委座談,宣告引退。同日下午4點,蔣介石啟程去杭州,轉奉化溪口。對蔣介石來說,憩廬自此成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