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常道觀:傳說魯班一夜建成
日期:2016/12/15 0:41: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埠村東鵝莊常道觀,又名倒坐觀、老君殿。
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在《中國建築藝術圖集》中專門對常道觀建築特點進行了論述:“章丘常道之直棂窗,在棂內襯以木板,板上並作圓洞,與直棂相映成趣。”並附圖詳細說明其獨特的建築藝術特點。
白衣奶奶與石公石母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縣志》記載:“規制奇異,相傳魯班所構。工匠欲仿其遺法,仰視竭目力,出門即忘之。”這段話的意思是,常道觀的架構奇異、復雜。傳說是由魯班建造的,後世的工匠想效仿,結果在費力觀察之後,一出門就忘記了。
常道觀原有一完整的大院,正門朝南,院裡最早一共有3座十分氣派的大殿,還有古石碑和數棵高大的松樹。因戰爭破壞,加上“文革”時期的人為破壞,兩側的兩座大殿已毀壞。正中間的這座大殿得以保留,成了學校的教室,現常道觀大殿3間,為木質結構,拱甍收脊,垂脊四傾飛挑,鉤心斗角,斗拱攢承,歇山頂柱。磚雕迎風吻脊走獸。大脊上有騎獸仙人和鸱尾。每條垂脊有6個獸吻,即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據說它們能祛妖避邪。上覆琉璃大瓦,金光閃爍,與采楹畫棟相輝映,色彩斑斓,奇麗壯觀。殿內正面塑太上老君,背面是倒坐觀音。原大殿東側為呂祖廟,西側為關帝廟。大殿後面還有白衣殿,相對較小,老百姓稱之為“娃娃殿”,但香火興旺。舊時有婚後不育的婦女常到此燒香許願,求白衣奶奶賜兒賜女。在關帝廟和白衣殿之間,有兩塊人形怪石,狀若一對翁媪,面帶微笑,含情對視,當地人稱其為石公石母。凡進殿觀光者,都喜歡到石公石母像前駐足觀瞻。
大殿為明代早期重修
常道觀建於何年無考,傳說春秋戰國時期,由魯班在一夜之間建成,僅為傳說,還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但從整體建築形制來看,具有宋代的特征。現存的常道觀為明代早期重修,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特征。這座大殿面闊三間,為單檐四阿頂,即庑殿頂,這是最高的等級,通常用在皇家建築中。無推山處理,所謂“推山”是將四阿頂正脊向兩端推出,是清代之後庑殿頂處理的定規。該大殿的正脊較短,加上較為平緩的屋面舉折,據此可以斷定為明代建築。另外,這座大殿屋脊裝飾采用琉璃屋脊和龍吻的大式做法,正脊采用夔龍與卷草結合的夔龍卷草圖案;兩端龍吻的卷尾已經脫落,殘存的拒鵲可以判定為典型的明代早期特征,因為拒鵲在唐代已經出現,明清之後則演化為劍把;正脊除了兩端的鸱吻,中央雕有寶頂,由葫蘆、麒麟、力士等造型構成,這是典型的宗教建築做法。
這座大殿的屋頂原先鋪滿綠色琉璃瓦,但因風吹日曬,部分琉璃瓦表面的釉層脫落,形成了目前紅綠斑駁的色調;從雕刻的花紋來看,大殿的垂脊同樣采用卷草圖案,垂脊端部的仙人走獸已大部脫落,翼角的套獸也已殘損,僅保留了垂獸;檐口瓦當尚保留勾頭、滴水,勾頭處有瓦釘遺存,由此可以判斷,目前保存的瓦當應為原構。
大殿現為東鵝莊小學辦公室
針對大殿的斗拱,有專家認為,該大殿斗拱采用五踩重昂斗拱,昂頭卷曲的卷昂處理,是典型的民間做法。大殿的正立面有2個柱頭斗拱、2個角科斗拱;正立面的明間有3個平身科斗拱,次間也有3個平身科斗拱;屋角有飛檐翼角,角科斗拱之上挑檐桁、大連檐、小連檐、檐椽、飛椽和老角梁、仔角梁等木構件清晰可見。如此構造,的確繁雜,以至於讓日後的工匠“仰視竭目力,出門即忘之”。這樣的斗拱設計,也是明初較為顯著的特征。因此,現在的這座大殿為明代早期重修的。
現殿院中除有奇花異草外,還有數十株松樹。其中一株虬松,高約數丈,亭亭如蓋,枝干相間,旁逸斜出。據說100年樹身突出一輪,1971年該樹被伐,樹身恰是22輪,它整整活了2200年。虬松枝上生有大如手掌的骨朵,據傳它有療疾祛病的功能,遠近群眾常來樹下拾取。
具有1000多年歷史的常道觀,經歷代風雨侵蝕,如今牆體己斑駁裸露,僅余3間正殿作為東鵝莊小學辦公室。但其巧妙的設計,精致的雕刻藝術,隨著歲月的打磨,愈發晶瑩剔透,散發著古韻的芬芳,展示著古樸和滄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