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明代古橋消失 曾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
日期:2016/12/14 21:37: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洪先生是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御橋村人,後因村子動遷,搬進了御橋旁邊的公寓。據他回憶,多年前的御橋村是一整片白牆灰瓦、錯落有致的江南民居的樣子。村落中心有兩條河浜交匯,名為“鹹塘”與“小腰泾”。御界橋跨過鹹塘與小腰泾交匯處,連接河道兩邊的村落,是村民往來集市的必經之路。御界橋,建成於明萬歷三年(1575年),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所在地御界橋鎮也是因橋而得名。在上海市文物局網站上,2012年公布的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明確將御界橋列入其中(編號310115945180000162)。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國家文物局專家庫專家陸建松說:“納入名錄就受到國家法律保護。我們的不可移動文物施行四級保護,凡是(破壞)在這個名錄裡面的,肯定是違規違法的。我們對這個事情怎麼做都是有規定的,要報批,比如說浦東文管局,不能拆掉,必須要經過上級部門的同意,然後才能進入城鄉建設的規劃的。” 據了解,2009年,某房地產項目開發時,針對御界橋的去留問題,浦東文保所和北蔡鎮政府及開發商等相關單位曾多次協調,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保留古橋,並將其整體北移進開發商所建小區,成為小區綠化景觀的一部分。如今,該小區開發並未完成,直到消失前,古橋也並沒有被移入該小區。 針對部分媒體的求證,小區開發商表示並不知情。目前,記者嘗試聯系了浦東新區相關部門,對方表示事情正在調查中,待調查結果出來會給公眾一個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