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青銅峽市文物部門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長城保護工作會議精神,對全市境內長城遺址樹立文物保護界樁250個,亮明了境內68千米長城牆體、34座烽火台、3座關堡的文物保護范圍界線,夯實了全市長城遺址文物保護工作。
青銅峽市境內的明長城(青銅峽段)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牆體位於賀蘭山東麓,北起汝龍溝,南迄蘆溝湖,全長68千米。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後經歷年增建、修茸,形成以牆體、敵台、烽火台、關堡、壕塹等構成的軍事防御體系。該市境內的長城牆體、烽火台、關堡分布范圍廣、點多、線長,實施保護難度較大。近年來,隨著工程建設、農業開發與長城保護的矛盾日趨突出,全市境內原有15處文物保護標志碑不能有效標識長城牆體(烽火台)外側50米保護范圍,通過樹立長城界樁,亮明全市境內長城保護范圍就顯得十分必要。
青銅峽市文物部門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長城保護“四有”工作指導意見》,多次深入市境長城沿線實地勘查,科學布局保護界樁地點。文物工作人員歷時一周時間,深入市境賀蘭山東麓、甘城子、玉泉營、大壩營等長城遺址分布區域,人拉肩扛將一個個刻有“長城界樁”字樣的界樁栽在了長城沿線,亮明了長城保護范圍,進一步提升了長城保護管理水平。
近年來,青銅峽市在做好樹立長城文物保護標志碑、選聘長城文物保護員等“四有”工作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寧夏長城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爭取境內北岔口長城搶險加固工程項目;建立寧蒙毗鄰地區長城保護聯席會議及巡查機制;通過舉辦長城攝影圖片展、長城徒步公益活動、制作電視宣傳片、編發長城保護微信等形式廣泛開展長城保護宣傳活動,激發社會各界參與長城保護的積極性,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長城保護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