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古鎮的千年歷史
日期:2016/12/14 10:31: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七寶古鎮的千年歷史,有史可據。通常在民間流傳著“七件寶”之說,曰:飛來佛、氽來鐘、金字蓮花經、神樹、金雞、玉斧、玉筷。歷史與傳說在七寶交相輝映,鑄造了七寶曾經有過的輝煌。
七寶景點:
酒坊:“七寶大曲”向為眾人所周知。酒坊集傳統大曲釀造過程,讓人一目了然。又集全國各地所產酒類,琳琅滿目,大開眼界。休閒可品酒、喝酒、知酒,陶醉於其間。
棉紡織館:明、清時期,七寶隸屬松江府,是“衣被天下”的主要集散地。館展以植、收、紡、織、染為主線,全方位介紹七寶曾經輝煌的棉紡織業。並設“喜堂”,重現古七寶明間婚俗場景,並可參與模擬婚禮活動。
張充仁紀念館:在七寶老街北西街。建築為清江南碼頭牆走馬樓風格,2003年3月17日開館。占地800平方米。館捨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分設6個展寶,展出張充仁20多件雕塑代表作品。
蟋蟀草堂:滬上指七寶者源自蟋蟀,曾因抓蟋蟀名噪申城,可見蟋蟀文化之深厚根底。蟋蟀草堂集蟋蟀標本,器具、捉、養、斗過程,並參與實戰,樂趣無窮。
七寶當鋪:清道光年間,在次設當鋪,頗具規模,成為松郡之地金融活動重要場所。館展重現傳統當鋪之場景,模擬當鋪經營活動,表現古七寶商業文化風情,並可參與經營活動。
老行當:重現似曾相識的老行當,讓人懷舊遐想。那些傳統的手工藝勞動,記述了歷史的昨天。鐵匠鋪、竹器坊、園木作鋪等,都曾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走進老行當,就象回到了那已經逝去的年月。
周氏微雕館:周氏父女以石刻,微雕為才藝,創作了頗具功力的藝術品,又微雕《華夏之寶》系列,紅樓石刻系列,石壺石雕系列、金文漢碑系列等。陳列作品上千件,形態各異,匠心獨具,給人以驚歎之觀感。
斗姆閣:斗姆閣,是幢兩層的樓閣式建築,它的建造年代已經無從考證。它本來是為了供道教的斗姆神而造的。斗姆神,是道教信奉的女神,根據《道藏》所談,她是北斗眾星的母親,斗是她的“魄”,水是她的“精”,號為“斗母元君”。斗姆神的像是三面四首,左右各有四個臂膀。但後來斗姆閣在清代嘉慶元年(1796年)說是嘉慶年間(1796-1820,被改建成了戲台,閣前供奉斗姆神,閣後演戲給城隍看。
教寺:七寶教寺,初為福壽庵晉陸機陸雲家祠,在松江陸寶山,俗稱陸寶庵、陸寶院。五代十國,庵遷往凇江,吳越王錢鏐賜以金寶蓮花經,並雲“此亦一寶也”。庵遂改名七寶寺。因江水嚙岸,宋初再遷,移今七寶地。初以張澤捨宅為寺。地緣寺而趨旺,七寶遂成地名。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5年),請得宋真宗賜額。元代,趙孟兆頁有詩句“探奇來寶地,名剎冠叢林”,以詠鎮詠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大寺殿,萬歷十三年(1585年)重修。引橫瀝水灌四圍,建寺前中、東、西3座香花石橋,面正對鎮大街,“巍然為邑中名剎”。至清中葉,廣40余畝,寺捨千余間,有荷花池、竹林、梅園,五代桧,羅漢松,人稱郡東第一剎。鹹豐年間,終因兵燹而敗。1947年,地方上紳以寺址,引上海南洋模范中學建分校,尚有遺存山門,蓮湧堂、荷花池,梓樹,明鐘,金字蓮花經。2000年,政府決定移址重建,越年落成。寺襟匯帶瀝,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殿,講經堂,法堂,藏經樓,配七層寶塔,築西園、牡丹園,寺揉漢唐建築風格,配以現代工藝和材料,莊嚴肅穆,經恢復為海上名剎,最勝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