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景區內的楊宅,是市級文保點,寧波人肯定都有印象。這棟建於上世紀初的老宅,曾是甬城名噪一時的鮑翅館,此舉也曾引發全城熱議。
今年上半年,閒置多年的楊宅悄悄“變臉”了。如今,她成了海曙美術館,免費向公眾開放。項目征集、公開評審……楊宅的轉型,歷時近十個月,目前看來算是贏得了市民的認可。
近年來,寧波曾曝出多處老宅被挪作他用的尴尬。楊宅的轉型模式能否復制?近日,海曙區出台了《區管各級國有文物及歷史建築適度利用統籌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我們出台這份新政,希望能在保護的前提下,規范以往缺乏依據、混亂的文物及歷史建築的利用。”海曙區文廣新局局長陳建東說。
個案:
公開“招親” 免費開放
楊宅成功轉型
楊宅,位於月湖景區月園內,為清代建築,是上世紀初著名教育家、數學家楊菊庭的老宅,1999年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點。
不少人熟知這棟老宅,始於數年前的月湖精捨鮑翅館。關於這棟宅子是否適合用作商業經營,本報也曾進行過報道。後來月湖精捨租約到期,楊宅也隨之空置多年。
2014年初,全省范圍內開始清理整治公園景區內的會所,“還湖於民”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老宅不能一直關著,閒置也不利於保護。”2014年7月,海曙區開始在區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上為楊宅“招親”。陳建東介紹,鮑翅館退出後,對於楊宅的再利用,海曙有個共識,那就是必須要做文化項目,且今後要向社會免費開放。
近一個月的項目征集後,有5家單位上報了5套方案。經篩選、市級專家評估、兩次評審等流程,確定了海曙美術館這套方案。今年4月,海曙美術館亮相。
昨天中午12點左右,寧波飄著細雨,海曙美術館門口的登記本顯示,當日已有四批約10余人入內參觀。副館長朱妍介紹,館內現展出的有上百幅全國名家的畫作,另有一批雕塑作品。
4月至今,美術館參觀人數約4萬人次,小長假時單日參觀人數達上千人,平常周末日均也有兩百多人次。
新政:
文保單位須用於文化展示
且向社會開放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的海曙,有各級文保單位、點共計141處,161處歷史建築。
這些文物以及歷史建築該如何利用,一直是道不小的難題。楊宅的轉型,從目前來看,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應。借鑒這套模式,近日,海曙出台了文物及歷史建築的利用新政,新政適用范圍為區管各級國有文物及歷史建築。
這也是寧波市首次對文物及歷史建築的利用做出如此明確的約定,以往多是籠統表述為“保護第一,合理適度利用”。
新政明確,區管各級國有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名人故居、革命紀念性建築或遺址、宗教建築等具有特殊價值的文物建築,必須主要用於文化展示並向社會開放。
比較特殊的是,新政規定,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築在利用前,直管單位必須在區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上公開有關信息,並通過公開報名、項目公開選擇、專家評審等公開、透明的方式,確定使用單位或使用人。
“公益性、開放性,是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築利用的主要原則。”陳建東介紹,在項目的選擇上,也必須是與文化相關的,比如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等,“當然,一些級別相對偏低的,比如區級文保點、歷史建築,可以從事與文化產業相關的項目。”
另外,新政也鼓勵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進入,投資興辦各類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美術館。
新政對文物及歷史建築的利用,給出了比較明確的約定。那麼,保護方面又如何實現?
陳建東介紹,按照“誰利用誰保護”的原則,承租人要負責文物及歷史建築的維護。“每個項目都有直接責任人,海曙區文物監察大隊也會負責巡查,一旦發現使用單位或使用人使用不當,造成文物損毀或安全責任事故的,文物建築直接管理單位可以取消或終止其使用權限,嚴重的還會追求其責任。”
未來:
月湖周邊一批老建築
正在謀求轉型
月湖周邊,古建築眾多。近年來,陸續被曝出多處古建築被用作“特定人群的專屬場所”。
除赫赫有名的楊宅外,同在月園景區內的袁宅,也頗受關注。
袁宅部分建築,曾掛牌為溫州商會。2011年,錢江晚報記者前往探訪時,曾被謝絕入內。而昨天下午,記者再次前往時,發現原溫州商會的牌子已經被撤了下來。
“景區內,一批老建築正在謀求轉型。待租約到期後,計劃打造成文化相關項目。”陳建東說,新政的出台,將進一步規范文物及歷史建築的利用。
未來,結合月湖5A級景區的創建,海曙計劃打造環月湖博物館群,比如引入一批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等,更加體現其公益性。
目前,金融博物館、保險業博物館等項目也正在接洽中。
借助新政,老宅子能否實現“文化復興”?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