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整理19載長沙三國簡牍項目通過結項驗收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
日期:2016/12/14 21:30: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1996年,10萬余枚三國簡牍出土於長沙市五一廣場走馬樓街某商廈建築工地,數量超過全國各地已出土簡牍的總和,內容涉及三國孫吳長沙郡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要求,11月27日,湖南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在長沙簡牍博物館對“長沙走馬樓三國簡牍保護整理項目”進行結項驗收。
以故宮博物院研究院陸壽麟、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候旭東、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周寶中等為代表的11位評審專家組認為,上述項目保護工作實施技術路線合理,使用的保護材料符合要求,保護修復效果良好,提交的保護修復報告和檔案規范,完成了項目任務書約定的任務,並一致同意通過結項驗收。
據悉,長沙市人民政府在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資約6600萬元,從2000年開始立項興建全球首座集簡牍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和陳列展示於一體的專題博物館——長沙簡牍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將湖南簡牍保護列為國家重點文物科技保護工作,2004年3月批准實施由湖南省文物局組織編報的《長沙走馬樓三國簡牍保護整理項目總體方案》。
“2002年,三國簡牍清洗揭剝工作完成,共清洗簡牍數量達10萬余枚;2009年,脫色拍照工作完成,總計脫色拍照有字簡76552枚;2011年,全部有字簡的脫水、修復、包裝等工作完成;2012年,三國簡牍被放入恆溫恆濕的簡博地下文物庫房收藏。”長沙簡牍博物館原館長宋少華介紹道。
在歷時19年的保護整理工作中,長沙三國簡牍前後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7-2003年,此為小范圍的試驗、探索總結經驗、方法,開展部分簡牍的保護整理工作;第二階段為2004年至今,長沙簡牍博物館聯合全國相關文博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經過11年的努力,圓滿完成簡牍科技保護、整理研究等目標任務。
據悉,在長期的簡牍科研保護工作中,長沙簡牍博物館逐漸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南方出土簡牍特點、操作流程嚴謹、有可靠質量保障的保護工作機制,培養了一支優秀的簡牍保護專業人才隊伍。該館的保護經驗也為廣東南越王宮博物館漢簡、岳麓書院秦簡、甘肅秦簡、山東銀雀山漢簡等的科技保護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目前,三國簡牍的文字釋讀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整理簡牍文獻資料11卷,200余萬字,出版7卷;中外學界據此發表相關論文600余篇,出版研究專著、論文集23部。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時,上述專家組還建議,應注重該批文物保存環境的控制,研究耐老化包裝材料,加快預防性保護措施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