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就地保護才能記住鄉愁

古建築就地保護才能記住鄉愁

日期:2016/12/14 11:47:0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位於福建莆田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的義興黃氏百間大厝,雕梁畫棟,古色古香,被稱為莆田版“喬家大院”。2013年入選全省第一批城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可近日,大院牆壁被噴上多處類似拆遷的編號,市民擔心百間大厝會消失。荔城區規劃局隨後回應,將修改原定的拆除方案,大厝將異地或原址保護。

若不是媒體提供了一份文件,證明古厝是福建第一批城市優秀近現代建築,精美宏偉的百年大厝很可能將化為烏有。筆者無意批評當地規劃部門業務不熟,但其提出異地保護的補救方案卻有待商榷。竊以為,就地保護傳承百年古建築,方能夠讓從古厝中走出去的人們記得住鄉愁。

鄉愁是個很抽象化的概念,如果非要具象化,家鄉老屋無疑最具說服力性和代表性。老屋自從建成之日起,它默默地見證了歷史變遷,見證了時代傳承。它扎根在當地獨特的地域環境中,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保留著鄉土的氣息,形成了固有的地域文化。比如當地義興黃氏有一個傳統,凡是辦喜事,大家都回到大厝辦喜宴。老舊的大厝,承載著沉甸甸的鄉愁,是對歷史和文化最好的诠釋。

很多東西只有擺放在特定的環境中才能夠發揮最大價值,傳統建築也不例外。如果把百年古厝整體搬遷至一片現代建築群中,即便外貌未發生變化,但它所散發出的歷史韻味卻大打折扣。如此優秀的傳統建築,一定要格外珍惜,萬不可因為保護方案的失誤而留下遺憾,畢竟房屋可以重建,歷史不能復來。
       拋除“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方面的人文因素,異地拆建古建築也受到制度層面的約束。2015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門向全國各地主管部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抓緊開展傳統建築調查建檔和掛牌保護工作,強調認定的傳統建築應實施原址保護,不得實施異地遷建。”盡管尚未有相應的法律出台,但這項通知已經充分反映出相關部門對就原址保護古建築的重視程度。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莆田義興黃氏百間大厝是閩南文化作為特定歷史、地理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地域建築。百間大厝不僅是義興黃氏家族的精神圖騰,也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組成部分。就地原址保護古建築符合民意又節約成本,希望當地規劃部門審慎決定,使百年建築煥發新的生命。來源: 廣東建設報(廣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