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為什麼要在紫禁城的南面建造一個承天門呢?

為什麼要在紫禁城的南面建造一個承天門呢?

日期:2016/12/15 1:19: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北京作為元、明、清朝的都城,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一條縱貫南北的城市中軸線。俗話說,“先有中軸線,後有北京城”。在北京城的設計中,所有建築都是嚴格按照南北中軸線的思路來布置。正如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天安門的興建

  中軸線的主旋律是“中正安和”。“中正安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魂,體現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北京城是按照都城方正形理念建造的,中軸線兩側的宮殿、壇廟等建築多以對稱相呼應。從南到北——天壇與先農壇、太廟與社稷壇、文華殿與武英殿、東六宮與西六宮、東安門與西安門、東華門與西華門等都東西對稱,南北對稱的如前三殿與後三宮、中和殿與交泰殿、天安門與地安門等,都對稱布局,以求建築平衡、理念和諧,國泰民安。

  總而言之,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北京城的建成,反映出15世紀初的中國,國家強大統一,財力豐實雄厚,人民聰明勤勞,建築水平高超。這是中國古代都城史上最輝煌的傑作,也是世界都城史上最宏麗的篇章。

  以上就是天安門的由來,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天安門的興建。

  天安門的前身為承天門,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也是北京城中軸線上的一個重要建築。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時,只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式的四面透風的五孔木牌坊,在牌坊的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承天之門”寓有“承天啟運”和“受命於天”之意,被視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之首地,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於天的,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事為尊。

  那麼,為什麼要在紫禁城的南面建造一個承天門呢?

  據史料記載,在明、清兩個朝代,廣場上所有的建築物,都必須陪襯一個高大的主體建築,於是在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皇帝诏建皇城時就在紫禁城的南面修建了一座宏大的城門——承天門。史書記載:“承天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二月,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因完全仿建於南京的承天門,故命名為承天門。”這便是承天門興建的奧秘。

  承天門不僅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也是北京城裡眾多城門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城門。當年承天門遠沒有如今天安門這麼壯麗,只是一座黃瓦飛檐的木牌坊,牌樓正中懸掛“承天之門”匾額。

  承天門自建成以來曾幾毀幾建,至清順治八年(1651年)以後才穩定下來,保持了今天這樣的形制和規模。

  天安門第一次被毀是在明天順元年七月(1457年),承天門不幸遭到雷擊起火被燒毀。當時沒能立即恢復,直到8年後的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由蒯祥設計並領銜重建了承天門。此次重建後的承天門,只是由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形制上由原來的牌坊式改建成宮殿式。承天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通高33.87米,面闊62.77米,進深27.25米,是當時北京城裡最大、最高的一座門樓。承天門(天安門)城台設置了五個券門,中間的券門最大,為皇帝出入御用。城樓作九間開闊、五間進深的形式,源於“九五之尊”,是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皇權的象征。

本文由古建磚瓦 http://www.gujianzhuanwa.net收集整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