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點評國內古建木雕地區之東陽木雕為精髓

點評國內古建木雕地區之東陽木雕為精髓

日期:2016/12/15 1:28:2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木雕由來

    我國木雕藝術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不少初具雛形的工藝品,至戰國時期木雕工藝已由商代用於制陶工藝中拍板的簡單刻紋和雕花椁板的陰刻,發展到產生立體圓雕工藝。如漆木鹿的造型既生動逼真,又簡括凝練,各個部位與整體和諧;刀法爽潔、明快,確有難得的戰國時期木雕工藝中琉璃瓦立體圓雕的佳品。秦漢時期的木雕工藝,在承襲春秋戰國時期木雕工藝發展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漢墓出土的動物木雕作品中,更可以了解到漢代木雕工藝發展的水平。

    動物作品有馬、牛、狗等。這些四足動物造型生動,身長分別在14-55厘米之間,都是以分部制作粘合而成的辦法雕制的。這是木雕工藝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舉。經唐宋至明清我國木雕作品日趨完美。明清雕刻作品中,木雕工藝的主題常為生活風俗、神話故事。現存於世的木雕作品“沉重木雕鴛鴦暖手”即是其中代表作。這件作品為圓雕,色呈青紫,以一丸沉重木雕刻而成,高5厘米,長8厘米,寬6.5厘米。作者構思奇妙,刀法老練,傳神地刻畫了鴛鴦的安詳神態。

二、木雕的分類及裝飾
       木雕,由於其應用及裝飾的范圍廣泛,表現形式的多樣以及雕刻的木材質地的不同,所以它分出許多類型。
從應用及裝飾的范圍來講,可分為建築雕刻、家具雕刻,陳設工藝品雕刻三大類。
從表現形式來分,有镂空雕刻、浮雕、淺雕、立體圓雕、镂空貼花等。
因木材質地的不同,又分硬質木雕與軟質木雕兩大類。下面逐一介紹其表現形式,並討論它們的應用及裝飾意義。
1、建築雕刻
       這裡講的建築雕刻是指建築的木雕裝飾。木雕藝術用於建築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的古建築(包括園林、寺廟、宮殿等)的木雕裝飾,在世界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1980年“香山邦”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設計安裝的“明軒”竣工後。

     特別是用木雕裝飾古建築,如雕梁畫棟,雕飾門楣、屋椽、窗格、欄桿、飛罩掛絡等,所具有的古樸典雅、富麗華貴之格調,更顯示出木雕藝術在古建築(或仿古建築)中所獨具的裝飾作用。今天,隨著人類旅游事業的迅猛發展,以及人們對於精神和物質文明的需求的不斷提高,利用木雕藝術裝飾的古建築(或現代仿古建築),更具有游覽、觀賞、學習、借鑒和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豐富藝術修養等現實意義。
適用於古建築的木雕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浮雕、镂空雕刻、立體圓雕和淺雕四種。
2、家具雕刻
       這裡的家具,指的是木制家具。雕刻家具可以說是應用木雕藝術最廣泛的一種大型的實用藝術品。
用木雕藝術裝飾的家具,具有古樸、典雅的風味。我國出口的藝術雕刻家具和紅木雕刻家具古拙秀雅,雕刻精細,具有獨特的東方民族風格。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廣東、上海、北京等地都流行家具雕刻,台灣省的紅木雕刻家具也很有特色。
       我國絕大多數的古典園林裡都陳列著雕刻家具,尤其是蘇州園林裡陳設的那些名貴家具如台、凳、桌、椅、榻、幾、案、屏風等,無木雕刻著精美、秀雅的圖案花紋,深受國外游客的贊賞。現北京故宮、杭州靈隱寺等處,尚保存有當年的東陽木雕作品。1910年後,在上海和杭州,集中不少東陽木雕藝人,

三、中國當代三大木雕

1、東陽木雕
       浙江東陽是木雕的傳統產地,被稱為“雕花之鄉”。產區主要在東陽,故名。據東陽縣南寺塔(建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遺留的佛像等實物考查,已有1000多年歷史。東陽著名的明代建築肅雍堂,建築上的木雕極為壯麗。清代乾隆年間,約有400多名匠師進京修繕宮殿、雕制宮燈。雕刻中西結合的家具和用具出口。建過後,技藝上有很大發展和提高,出現了壁掛、條屏等藝術性較高的欣賞品。
2、黃楊木雕
       中國民間木雕工藝品之一。因用黃楊木作雕刻用材而得名。黃楊木生長緩慢,俗有“千年矮”之稱。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溫潤,具有象牙效果,年久色愈深,古樸美觀。適宜刻雕小型陳設品。浙江是黃楊木雕傳統重點產區,主要分布於樂清和溫州。有的作為國家禮品,有的出國展覽,曾榮獲浙江省創作設計一等獎。現在浙江黃楊木雕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的黃楊木雕產地,除浙江的樂清、溫州外,還有廣東的潮州和上海等地。
3、龍眼木雕
       福建著名工藝品。龍眼,南國異果,干果即桂元。龍眼樹,姿態萬狀,材質堅實,木紋細密,色澤柔和。老的龍眼樹干,特別是根部,虬根疤節,姿態萬端,是木雕良材。龍眼木雕在清代已有發展。龍眼木雕,是相形度勢,進行雕刻,以天然逼真取勝。產品不論是利用木材本色,或染成棕褐色,經磨光打蠟,光亮異常,近似紅木,顯得古樸、穩重、大方、精美。主要產地有福州、泉州和惠安等。中國園林古建築更為世界各國人士所向往,中國園林熱已逐漸在海外形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