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修復古建築、鋪上石板路、疏通下水道 龍泉老街巷變臉記

修復古建築、鋪上石板路、疏通下水道 龍泉老街巷變臉記

日期:2016/12/14 11:29: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浙江在線04月14日訊 ( 浙江日報見習記者 金春華 市委報道組 鄢鳴 潘楓 ) 龍泉市區,穿過打鐵聲叮叮作響的老西街,我們拐進了一條叫神童弄的小巷。

  巷子的路面上清一色鋪著青磚,路中間是一條寬約1.5米的水溝,上蓋青灰色板蓋,板蓋間每隔2米有條較大的槽縫以納雨水,路面雖小卻平整潔淨。

  “媽,我回來了。”家住神童弄1號的饒少軍下班回家,直接走進了家門。“以前每次進家門前都要在門口的石階或墊子上蹭下鞋底,因為路面太髒。”饒少軍回憶說,自他小時起,神童弄一帶的路面都是中間凸起的水泥路,路邊有條大約深5厘米、寬10厘米的小邊溝,上面沒有蓋子。平常日子,小邊溝被堵住,他們就得拿著竹條去疏通;下雨時,裡面的水和垃圾還會漫出來。“那時有些居民會直接往路上倒垃圾,現在幾乎沒有了。”饒少軍笑著說。

  去年,神童弄一帶被改造提升,破碎的水泥路面鋪上青磚,路中間開了一條管道,附近的幾家小餐館增設了隔油池等設施。小巷人家的廚衛廢水,通過雨污分流或雨污截流等方式,順暢地流出裡弄,匯進污水處理廠。

  龍泉市區現有大大小小裡弄小巷120多條,涉及3個街道、11個社區,7.6萬人居住其中,他們在小巷裡吃住行嬉。提升後的裡弄小巷,疏通了排水,新鋪了路面,保留了老建築,老街坊們的心情也變得順暢。

  從神童弄拐到與它垂直的立新弄,落日余晖中穿過鋪著青磚的路面,直到外面車水馬龍的新華街。

  “來,你們讓我打點水。”在立新弄巷子口,有一口四四方方的水井,85歲的何心芝正拿著一個小水桶從家裡出來。三位坐在井欄上聊天的老街坊連忙起身。

  何心芝在水井邊住了50多年。盡管上世紀90年代自來水管就鋪到了巷子裡,但她還是喜歡到這口沒有名字的水井裡打水,洗衣洗菜。前兩天氣溫驟升,井裡的水還涼快著。

  “這口井比我還老很多,有一支半毛竹那麼深,大約8米,從沒干涸過。”老人比劃著說,以前巷子裡的污水常常滲到地下,井水就會泛渾、泛味。為此,曾有人提出要把這口井填掉,但遭到老街坊們的一致反對。去年在鋪雨污水管道時,施工單位特地對老井井體進行加固,保留了這口古井的記憶。

  從這種無名的老井到宋代的雲水渠、清代的後嚴廟,老建築、老設施在整個提升工程中都被給予了細心對待和保護。

  街坊們對裡弄有感情,因為這是他們一輩子的生活和記憶。

  “黃老師,回去啦?”“回去找個老朋友商量明後天演出的事。” 64歲的黃偉芳結束了一天的排練,推著自行車與各位老友告別。開朗精神的狀態,讓人絲毫察覺不到她是失獨老人。

  去年11月,龍淵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由原來的一棟老房子改建成立,成了部分龍泉市區老人們的首選活動場所。這裡不僅有人幫忙做飯,還有免費的活動場地,老人們就如串門一樣來到這裡。

  中心主任徐志敏介紹,中心自成立之初就設立了一個“陽光樂園”,專門為周邊裡弄小巷中60歲以上的癌症老人或失獨老人提供心理咨詢、引導服務。黃偉芳就是在這裡逐漸“想開了”,並成為心理師們的得力助手。

  “叮鈴鈴”,黃偉芳的車鈴聲在小巷裡響起,帶我們來到了溪沿路。居民湯成化正忙著收晾在家門口的衣物。據他介紹,他家門口這塊地原來有一排豬棚,邊上是一小塊菜地。近兩年來,街坊們買車的越來越多,特別是邊上的西新小學進行了擴建,溪沿路常常被堵得水洩不通。去年夏天,拆走了豬棚、平掉了菜地、建起了停車場、搞起了綠化,路一下子就暢通了起來,連蚊子都少了很多。

  “溪沿路因為沿瓯江而得名。老話說,活水要動,小巷要活下去,也應該是暢通的。”湯成化指著門口的路牌介紹說。一陣江風吹來,吹動了一江的嫩柳條,吹暖了龍泉小巷人家的心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