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浏陽一古鎮斥資千萬買古建築 拆成上萬構件異地重建

浏陽一古鎮斥資千萬買古建築 拆成上萬構件異地重建

日期:2016/12/14 11:29: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長沙晚報記者 顏開雲 通訊員 羅時茂

  一棟百年古宅,不遠千裡,“飛屋環游”從浙江“移居”到了浏陽大圍山鎮。

  “整個古宅拆卸成上萬個構件,裝了七大車,從浙江東陽運過來,重建花了1年半時間。”項目負責人介紹說,買來古宅主要是希望凸顯大圍山“東門古鎮”的特色,其購買、運輸、安裝及配套設施建設總計花費接近千萬元,預計下個月可以完工並向社會開放。  古宅占地約300平方米,主體為木質結構,均為榫卯連接,沒用一根鋼釘,內部雕梁畫棟,典型徽派風格。

   古宅歷經200多年保存完好

  徽派古建築原是徐悲鴻夫人廖靜文祖宅回歸?專家稱廖家祖宅仍在社港

  這座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的古宅坐落於大圍山集鎮的橋頭堡位置,依浏陽河上游的大溪河而建。

  4月13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古宅外立面已經基本完工,白牆黛瓦的外觀乍一看,與周邊特意打造的客家風情建築區別並不明顯。但若從飛檐翹角、封火山牆以及大門上“厚德載福”的石刻家訓等細節處觀察,仍顯出幾分與眾不同的厚重。

  步入古樸的大門,迎面是一座天井,青磚鋪就,周圍麻石環繞。一抬頭,四向環抱的兩層木樓透露出肅穆威嚴,勾勒出一座四合院。走近一看,大柱肥梁,門、窗、柱、梁、檐多有裝飾雕花,雕刻工藝細膩缜密,人物花鳥造型生動。

  天井兩端各有一間廂房,上方是正廳,兩側有十字廳,結構對稱。沿著木樓梯走上二樓,走廊和廳室融為一體,橫梁、廊柱、斗拱交錯。從室內主體結構看,這座徽派古宅保存得比較完好。

負責大圍山東門古鎮民俗文化街建設項目的湖南容成和達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聲稱,這棟古宅原是浏陽廖姓富商在清乾隆年代建於浙江杭 州,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徐悲鴻夫人、出生於浏陽的廖靜文女士曾在彼處居住過一段時間,可算是廖家祖宅。2013年東門古鎮奠基時,90歲高齡的廖 靜文女士還為此題寫了“廖家大院”。

  不過,熟谙浏陽歷史文化的浏陽市文聯副主席、秘書長劉正初表示,廖靜文祖宅在浏陽社港,“廖家大院”與廖靜文並無直接關系。

  上萬個零部件重裝花了1年半

  260萬元購古宅,拼裝費用也花了200多萬,全部為榫卯連接

  其實,在落戶大圍山之前,古宅已經有過一次“搬家”的經歷。

  容成和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在大圍山集鎮打造東門古鎮項目時,一直在思考怎樣凸顯“古鎮”的概念,“要有個東西體現出來。”2013年,該公司派出 人馬四處搜尋,最後找到浙江東陽——這裡有一個業內聞名的古宅交易集散地,商人們從各地收購古宅,經過拆解、修復後待價而沽。

  當采購人員在東陽看到這座古建築時,它已被拆散,僅搭建出了主體部分作展示,但仍能看出其本來的規模和氣勢。於是,2013年,該公司花260多萬元將 其買下,一磚一瓦、一梁一柱,全部拆散後,就地分類編號,共有上萬個構件。梁柱等大件用掛車整整拉了3車,其他零星再裝了4車,全部拉到大圍山。

  拼裝、雕刻、木工、繪畫、油漆……當年10月,8位從浙江請來的古建築修葺工匠,開始對古宅進行拼裝及修復。“除了一樓有一些青磚牆體外,主體結構和二樓都是純木結構。”項目工程部負責人彭仁傑介紹說,整棟建築均為榫卯連接,沒用一根鋼釘。

  容成和達公司副總經理母輝表示,大圍山東門古鎮打造的是客家風情,而古宅是徽派風格,所以借鑒大圍山本地的錦绶堂等建築特色,對古宅的外觀進行了一些改造,“比如在有馬頭牆的外立面,原本是沒有開窗的,但是現在加裝了仿古窗戶。”

  經過1年半時間的拼裝施工,古宅重建已接近尾聲,屋內將按原有風格添置實木家具。而在屋外,也進行了配套景觀設計,並種植了不少名貴花木。“拼裝費用並 不比購買古宅的費用少,也需要200多萬元,加上室內室外的配套,總花費接近1000萬元。”彭仁傑表示,古宅建成後,將作為建築景觀兼會所對外開放。

  古建築異地重建,保護還是破壞?

  專家稱原地保護是歷史遺跡的最好歸屬,特定條件下異地重建也可接受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不過,若是讓古建築挪一下,話題總不會那麼簡單和輕松。前年,香港演員成龍將自己20年前購買的十棟安徽古建築中的四棟,捐贈給新加坡一所高校,就一度引發軒然大波。

  事實上,近年來國內古宅收藏、交易,以及隨之而來的異地重建並不罕見。在北京、上海以及江浙地區,這一行業七八年前就逐步紅火起來,商人們搜羅未達到文物部門文保標准,但又具有一定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及遺存,收購後進行修繕,再對外銷售。

  “一方面是有些老板有閒錢做投資,另一方面是經濟發展起來後,很多人有復古情懷。”一名業內人士介紹,古宅裡賣得最好的是徽派建築,主要是因為徽派老房子為家庭式,主體為木質結構,體量小、容易拆,民間存量也比較大。

  這些經過修繕的古建築都是就地拆散、異地重建,在業內人士看來,對古建築的保護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否則,歷經數百年風雨飄搖,這些古建築終將荒廢、破敗。

  “每一個地方的建築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色,古建築最好的歸屬是原地保護。”湖南大學教授、古建築專家柳肅表示,古建築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建築本身,其周邊環境也非常重要,一旦脫離了原有的地域、人文環境,價值就將大打折扣。

  不過,柳肅也認為,現實比理想要復雜得多,有的地方老房子數量很多,難以由當地政府和居民全部加以保護和修繕,“如果能夠通過異地重建保存下來,總比毀壞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