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往青城問道,夕來古寺聽經”,這是位於青城山下的街子古鎮寫照,街子古鎮似一幅鋪展開的畫卷,每個經過的人都會在上面畫上濃重的一筆。我們可以從它裡面看到時光流逝後留下的精致的筆墨痕跡,可以從中感受到上千年的文化氣息。一次次走進它,我們都會被它的文化、建築、食物等激起濃厚的興趣,摩拳擦掌地想去探究它的由來。
街子古鎮,她是四川一個獨特的千年古鎮,歷史悠久,五代時名為“橫渠鎮”,因橫於味江河畔而得名。境內有晉代古剎光嚴禅院,鳳棲山旅游風景區,千畝原始森林,千年銀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條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義遺址,唐代一瓢詩人,唐求故居,有神奇傳說的古龍潭、五櫃沱、雲霧洞等,全鎮各種文物古跡二十余處。周邊還匯集了大熊貓、青城山、川菜、溫泉、原始森林公園及皇家禅院等眾多旅游元素,像是給世人打開了一幅禅意悠然、詩意棲居的怡養生活畫卷,在這裡,你可以怡情養性,放空心靈。
“青山綠水抱林盤、村莊小鎮嵌田園”。走進古鎮,從老街口的牌坊穿過,那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一磚一瓦,可以令人肆意地夢回到想去的年代。古鎮的建築沿襲了低瓦檐、木門板、青石路的典型川西古鎮構成,顯出了這裡亘古不變的淳樸和古雅。
街子的得名源於元末明初的兵伐擾攘,至萬歷四十二年,這裡已是百業凋敝,昔日繁華的古鎮只剩下味江邊上的河街子一條街了,從那時起,這裡便被叫作“街子場”。現在的街子讓游客駐足流連的依然是這條長約100米的老街、從明末清初歷經滄桑保留下來的古老民居和居住在這裡的淳樸溫厚的街子人。
古鎮的風格與眾不同,這裡矗立有千年的古樹,雖然歷經大地震的洗禮,仍見證著風雨中街子的起起落落。盡管這裡不少地方都在2008年的那一場地震中受損,但是新修的建築還是完好地保持著街子古雅的風格。
當一縷香甜飄進鼻端,終於見到了街邊琳琅滿目的特色美食。冒著熱氣的葉兒耙、凍糕;塞滿櫃台的湯麻餅、桃片;占據整個台面的各類腌制的鹹菜…… 這種店面,林林總總地鋪散開來,一眼望不到盡頭。只感覺到視覺味覺全被吸引了,旅行者都會自然地駐足品嘗。小鎮的居民也十分熱情好客,不僅興味盎然地招呼著每一個過客,還專門拿出售賣的土特產讓大家免費品嘗,買不買都沒有關系。
隨意走進一個大院,都可以看到擺放的休閒椅,可以靜靜地坐在那裡喝茶、聊天,欣賞著院落裡盆栽的蘭草,那一股淡雅的清香頻頻襲來。而店主人更是繪聲繪色地給客人介紹大地震時的場景,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後面的災後重建,大家克服困難,重建家園,苦難和災難現在都離大家遠去了,流露在他們臉上更多的還是神采飛揚和對未來生活的希望。雖然有的時候主人的一些本地方言聽得不是很懂,但是那份自信、純真卻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在場口臨江處,這裡保存著一樓一底的10多間清代民居,民居房檐下起支撐作用的木板上,都雕刻有許多的裝飾圖案。這些雕刻難度大的木雕兩面的圖案各不相同,雕工十分精致,叫透雕,有不同季節的花卉,也有豐富的人物造型,一些畫面還組成了有意義的故事,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和市井文化氣息。在真武街的一個叫段林的人家的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鋪面,您還會有驚奇地發現,他家的房裡竟藏著一堵兩人多高的木牆,木牆高約4米,分為6格,每格都像是木制屏風中的一扇,木牆有被類似於石灰的東西塗抹過的痕跡,而木牆的最右邊的那格木板上已現出一幅清晰的圖畫,畫上的美女裙裾飄舞,衣帶生風,極似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街子就是這樣常常帶給您意外的驚喜,需要的只是您智慧的眼睛。
最為惬意的是天熱的時候到街子古鎮旁的小溪邊玩耍,清澈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河水中悠閒的魚兒和游客們盡情地戲耍,稍有動靜馬上就歡快地游向河水深處。興之所致,還可以挽起褲腿,沿著河邊的石灘走上一圈,清幽幽的河水讓涼意直透心底,隨意翻開一塊石頭,還可以看到小的螃蟹橫行霸道,一切都是那樣的生態,讓你的游興盡情流露。
對於好茶之人來說,這裡還有一個好的去處,那就是街子最古的老字號茶館長春榮,茶鋪中鑲嵌一石刻對聯“閒看門前車馬鬧,坐聽寺廟鐘鼓聲。”老板是個小伙,從店中的擺設到小老板泡茶的一招一式,百年茶葉世家沉澱出的豐富茶文化底蘊一覽無遺。
街子,因有著厚重的文化,成為當代中國儒、釋、道文化共存的川西典范小鎮。她那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上孕育出了“詩、禅、茶、史、非遺”五大文化體系與體驗區。更有得天獨厚的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地理優勢,融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為一體,讓她成為消暑旅游之勝地也不足為奇了。
家人的聚會、朋友的相約、旅行的驿站,選擇街子古鎮,也就很習以為常了。無論是第一次踏足,還是多次回眸,它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伴著你一次又一次的聚首。
行走在街子古鎮,領略著展現在眼前的另一種風格,當地人憑著不懈的努力,將災後的古鎮建設得更加美麗。這裡,是人生必須要去一次的美麗地方!
平樂古鎮 青山綠水 亦畫亦詩
位於成都市西南93公裡、邛崃市西南18公裡處的平樂古鎮是四川省命名的十大古鎮之一,並被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古時被稱為“平落”,史前蜀王開明氏時期,平落四面環山的綠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興農桑而起聚落而得名,迄今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1993年更名為平樂鎮。
在成都市內乘交車至金沙車站,坐上開往邛崃的大巴車,沿成溫邛高速公路直達78公裡外的邛崃長途汽車站,轉乘微型巴士便到了平樂古鎮。一進古鎮,映入游人眼簾的是人文鼎蔚、青山層疊、竹樹繁茂的景象。發源於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碧水萦繞,鷗鳥出沒,四季風景如畫,白沫江兩岸古木參天,好一幅精致而典雅的中國水墨畫,游人也深深地溶入了畫中。
平樂的老街大都不長,主要由長慶街、福惠街、台子壩、草鞋街和糠市街組成,都依白沫江而建。典型的川西民居中間夾著一條窄窄的石板路,幽靜狹長,兩旁臨街的鋪面門窗遙遙相望,壁上懸掛的招牌無不昭顯著歷史滄桑。古老的裁縫店、光線昏暗的剪刀鋪、叮叮當當的鐵匠鋪、掛滿小什件的雜貨鋪……店面大都是一樓一底的木結構,鋪面臨街,後為貨棧,上宅下店,街道一色青瓦,高低錯落。樓上部分極富裝飾性,木格窗花,翹角飛檐,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小集鎮。
長慶街見證了百年的歷史變遷,是保留較完好的一條古街道。古時漁市碼頭位於街口,常年皆有木船停靠。紙幫、煙幫,皆由碼頭沿水路通往下江一帶,油鹽、布匹、百貨由水路運進古鎮而停靠於此,十分熱鬧。
水巷子位於福惠街中段,為古鎮臨江市街通往下江邊的石梯巷道,修福惠街時同時修建,終點為用水碼頭。古鎮先民民風淳樸,約定成俗:大清早挑水飲水,早飯過後才能淘洗雜物。後鎮上建成自來水廠,水巷子作雜物淘洗巷道之用。
草鞋街與順河街相連,因街內能編織草鞋的人眾多,街內集中各類在此叫賣的草鞋商而得名。街雖小,但保存了古鎮街巷原有的格局。
游客閒適地坐在白沫江邊,江風拂面。江面不大,但江水清涼,水勢緩緩,水鳥歡鳴。若非竹筏劃行於上,似乎感覺不到江水在流動。當野鴨貼著河岸覓食嬉戲,激起的一圈圈漣漪便隨波蕩漾開去,好一派恬靜的風光!每逢端午時節,橫跨白沫江的清代樂善橋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人們爭前恐後地來到橋邊觀看一年一度的龍舟比賽,幾十只活鴨被投放江中,選手們紛紛從龍舟上噗通噗通跳下江中搶鴨兒。此時,人歡、鴨叫、鑼鼓聲、號子聲、橋上及兩岸觀眾的吶喊助威聲交織在一起,場面激烈火爆。
白沫江兩岸眾多古樹已有上千年樹齡,站在許願牌坊前,放眼望去,粗壯的樹干系滿紅布條,樹冠枝繁葉茂,是一棵被當地人奉為“神樹”的千年古榕樹。據說此樹很有靈性,能消災祛病,避禍賜福。
古老的青石梯,蒼虬的黃桷樹,青瓦粉牆的民居,狹窄的老街,木質的小屋,滄桑痕跡隨處可見。流連在那些古老陳舊的木門前,觸摸那有著質感的斑駁痕跡,沐浴著白沫江邊溫潤的日光,古鎮幽幽的點滴已深烙在游人對平樂的記憶中。
古鎮特色小吃眾多,特別是碗碗羊肉,用料講究,做法獨特,吃法方便,快捷上口,名貫川西。只見老師傅用祖傳秘方配制的泡料將全羊在鍋中蒸煮,將煮熟的羊肉切碎,用料湯溫熱後放入碗內,加上芹菜末、泡黃豆叉海椒、湯料,盛出的便是一碗清香可口的碗碗羊肉。
豆腐乳更是平樂一絕,在古鎮小街,常常可以看見石板路兩旁的木門店鋪裡擺著盛滿豆腐乳的大壇子,香味不斷飄進鼻孔刺激著味蕾。這裡的豆腐乳清香味純、口感舒適、具有原滋原味的家常風味特點,種類繁多,有清香型、原味型、麻辣型等不同口味,是平樂著名的土特產之一。
遲暮的余輝若即若離,街道兩邊的店鋪門第先後噼噼啪啪上起木排門,排板撞擊發出的清脆聲貫穿於宇宙蒼穹,江岸邊燈光星星點點,潺潺流淌的江面在光影照射下波光淋漓,燈籠微弱地透出暧昧的紅光。
領略了小鎮白天的輕盈飄然,此刻倚著樂善橋石欄桿,靜聽水流、蟲吟、蛙鳴,越發顯得蒙胧的民居、木屋、樹影,美得讓人不忍眨眼。
洛帶古鎮 水躍龍升 情在洛帶
洛帶距成都市區僅16公裡,是距成都最近的古鎮。洛帶鎮名的由來與三國故事有關,傳說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禅在此游玩時,曾將自己的腰帶遺落在了此地的一口井裡,遂有“落帶”之稱,逐漸演化為今名。洛帶真正成為一個極有特色的古鎮,還是在明末清初移民文化進入以後。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大批移民遷川,而在洛帶落戶的,即有廣東、江西、湖廣(湖南和湖北)等省移民,其中尤以客家人居多,以致今日之洛帶居民中,客家人還占十之八九。客家人在此定居,帶來了他們的建築風格、風俗習慣、獨特的文化傳統以及善於在逆境中奮斗的客家精神,甚至帶來了他們的語言客家話。這一切都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以致於今天洛帶客家人相互間交流時,仍采用客家話(當地稱土廣東話,與其原籍的客家話有差別)。由於獨具濃郁的客家文化氛圍,洛帶被稱為“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保留著“一街七巷子”的古鎮格局和清末民初老建築,保留著童子會、賽歌會、水龍節等傳統習俗。
驅車古鎮,恰逢水龍節,游人密集,湧動於各條街道,相見卻不相識,只以水會友,波光閃耀,嬉笑不絕。水龍節潑水的場面可謂是蔚為壯觀,男女老少舉著水槍、拿著水盆,在水渠處盛好水後,便可以英勇上陣了。水龍節是客家最重要而獨特的節日,由於中原戰亂,客家人最早遷居至沿海一帶。沿海雨水充沛,物產富饒,客家人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傳說因此客家人與東海龍王交往甚密。為感謝東海龍王適時下雨,客家人每年夏季皆以舞水龍慶祝豐年,相沿成習。
洛帶古鎮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客家古鎮,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風俗和客家文化。除了琳琅滿目的飾品小店,客家特色菜店更是值得一提,九斗碗、釀豆腐、鹽焗雞、玫瑰糖、張飛牛肉、蕪蒿餅、姜糖等菜色多姿多彩、風味獨特。其中尤以傷心涼粉聞名,來洛帶不吃碗涼粉,可是十足的遺憾和失策。涼粉之名,來歷有二:一為湖廣填四川的廣東客家人思念故土,寄托鄉愁;二為涼粉口味火辣,食者盡淚,故名耳。另外還有必要去供銷社飯店品嘗煙熏油燙鵝,煙熏油燙鵝從采購、宰殺、腌制、涼胚、淖胚、熏制到鹵、油炸等每個工序都有嚴格的標准、工藝和專人負責,具有外觀色澤金黃、口感香味濃郁、鵝肉細膩、滋潤的特點,久吃不厭。
古鎮上還有一大去處就是金龍長城,又名洛帶長城,金龍長城是中國目前最大的仿真長城,伏臥九泉山,起於金龍湖景區大門,沿山脊而上至金龍寺,全長1680米,高4米、寬3米,共有五個峰火台,其間有幾處60度左右的陡坡,還真有幾分萬裡長城的神韻,金龍長城入口有一座大牌坊,上面雕有許多龍,栩栩如生,猶如萬龍騰空。牌坊正中雕有盛氣凌人的四個大字“金龍長城”。古鎮上有著諸多建築精美的古建築群落,有名的是廣東會館、江西會館等,廣東會館位於古鎮的上街,始建於清朝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整個會館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由山門、前中後三庭和左右廂房構成,由於保存完好,廣東會館已被有關人士認定為國內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會館之一。江西會館位於鎮中街,又叫萬壽宮,進門處可見一塊萬壽宮的牌坊,對面是一個大戲台,中間是個大院壩,前中後三殿,裡面還有個非常獨特的小戲台和廂房。是江西移民在乾隆年間集資修建的,會館的布局小巧玲珑,有曲徑通幽的意境,雕梁畫棟的回廊、屏風、戲台等建築讓人歎為觀止。
洛帶之行,時值盛夏,氣候炎熱,攀登洛帶長城之後更是大汗淋漓,幸得水龍節的潑水降溫,才在烈日之下尋得了一絲清涼,在浮躁中嗅到了文化長存的芳香。抽個時間,同友人與家人一起去洛帶,放飛自己的心靈,讓靈魂和身體都來個SPA,從內而外吸收歷史精華和文化精粹,愈加從容地應對生活起落和人生悲歡吧!
上裡古鎮 古道西風 水墨印記
從四川省雅安市向北,沿隴西河上行20多公裡,就來到一塊清靜幽雅之地上裡古鎮。沿途中,隴西河兩岸群山圍繞,綠樹成蔭,懸崖峭壁,滴水石塊,這樣的一系列自然風光讓人在來到上裡古鎮之前,就已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所折服,令人唏噓不已。來到上裡古鎮的入口,經過一座位於小河上的石板橋,穿過一條窄窄的小巷後,一座“二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小鎮就毫無保留地呈現在了游客面前。進入古鎮之後,頗有當年陶淵明在其《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初其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之感。上裡古鎮,古代初名為“羅繩”,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驿站和古道。如今的這裡,早已沒有了茶馬時期貿易往來的繁榮,沒有了南方絲綢之路川流不息的名利糾纏,更沒有了紅軍長征時期顛沛流離的戰亂之苦,有的只是伴隨著時光沉澱下來的厚重。這樣的厚重,融會在了一滴滴淅淅瀝瀝的雅雨中,融會在了一幅幅潑墨的山水畫中,更融會在了每一個駐足此地的游客心裡。
雅安,自古便有雨城之稱。在當地,更是流行著“雅無三日晴”的俗語。正是因為有了這潤養萬物的如煙細雨,上裡古鎮的魅力才能得以最大化的彰顯。踏上古鎮的石板街道,就能最強烈地感覺到水對於上裡古鎮的重要。與其他古鎮相比,上裡的街道終年濕潤,不惹塵埃,呼吸一口空氣,聞到的也是雨水過後清新的氣息。行走在穿鎮而過的小河邊,看著雨水肆意地灑落在河面,敲打在屋頂的瓦片上,讓人徹底地與塵世的喧囂分離。雨中的上裡,才更令人有一番古人的歸隱之感,才更能成為淡泊而安寧的代名詞。走過古鎮的商鋪街道,便來到了古鎮食宿之地, 在這裡一排排大雨傘之下品茗、娛樂、乘涼的游客眾多,場景蔚為壯觀。從此處沿河上溯一公裡,有十余座古橋,造型無一相同。其中最有名的一座為清乾隆41年始建的二仙橋。朦胧煙雨中的二仙橋,更帶給人別無二致的美感。站在橋下,假想著一位撐著紅色油紙傘的采茶少女走過橋面,目光中帶有淡淡的哀傷,這樣的場面足以與戴望舒的《雨巷》媲美,這樣的場面也只屬於雨中的上裡。
上裡街道旁的建築也大多為清代所建。建築群的房屋為木制樓閣,錯落有致,青瓦飛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鑲嵌雕刻組合而成,畫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藝術雖然被歲月侵蝕,已殘舊得失去了光鮮色澤,然而其工藝的精湛、構圖的精巧卻無法掩飾,凸顯著民族文化的深厚。古鎮的民居,大多保留完好,街中心還有寬敞的戲壩子。雅安市每年的“年豬節”正是在此舉行。民居的商鋪大多成列的是具有濃郁川西風情的商品,吃的東西也極具雅安特色,有雅魚,哒哒面、玉米馍馍、土雞炖湯等等。流連於古鎮的街道兩旁,總會發現有很多年齡各異的繪畫者來此寫生。從他們一幅幅展開的畫卷中,從他們一筆筆用墨跡勾勒的線條中,上裡古鎮的美表現得也越發的充實。古橋、古樹、古場鎮,古塔、古洞、古牌坊,再加上清末的宅院、唐代的噴泉,無一不向世人展示她樸實無華的千百年的風韻!傍晚的上裡,隔江萬裡的袅袅炊煙升起,更為這一幅別致的水墨畫增添了活力的元素。這樣一處始發於水,終成於墨的美麗畫卷,也等待著你為它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的上裡古鎮,之所以能遠遠超越風景名勝、歷史古跡的一般層次,以其水墨畫般的中國傳統人文風格突破歲月的風塵,正是因為以水為靈,以墨為魂。上裡古鎮之水墨也正是當今趨之若鹜的人們,渴求心靈的歸屬之根。不來上裡,不擁簇一下這用水墨洗滌心靈的古鎮,可以說是終日忙碌在繁雜事務中的都市人的一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