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國文博專家在北京呼吁加強追討“流失文物”
日期:2016/12/14 11:04: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10月20日,來自印度、伊朗、伊拉克、希臘、埃及等國的文博專家不約而同在的北京“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上呼吁,加強國際組織合作,追討各文明古國的“流失文物”。 伊拉克文化、旅游和文物部總督察阿裡·哈米德·阿爾舒克力提到,伊拉克現在已經建立了隸屬於內政部的國家文物保護中心,但國內文物的非法盜掘和買賣十分猖獗。他建議能建立國際性的文物認證中心,規范世界拍賣行的交易以及建立文物信息的互聯網,同時也希望諸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刑警組織等國際組織能進一步修改相關法律規程、規范國際拍賣市場、打擊黑市,這樣能更有效追討伊拉克的流失文物。 意大利文化遺產與活動部國際關系組織與協調部主任羅薩娜·碧娜琪在書面發言中指出,嚴厲打擊文物的非法走私和販賣,各國應該彼此共享相關數據和交流經驗。不僅各部門要整合協同,更需要加強國際協作。 印度考古學家裡馬·胡亞、伊朗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拉索·瓦塔多斯特、埃及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部部長艾曼·阿詩瑪維·阿裡等人,在今天的發言中都不約而同談到關於各國流失文物的追索,並認為相關國家有義務歸還。 “流失海外的文物如同孤魂野鬼”,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文物的原生地才是文物的家,也只有在那裡文物才最有尊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東方部主任曾專門跟我說,這些文物在美國的博物館裡得到很好的保護,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來參觀,傳播的是中國文化。但是我直接告訴他,如果有機會去中國西部,就會看到墓葬是如何被殘忍地炸開、石窟寺的佛頭和壁畫是如何被殘忍地切割,原因正在於有這些非法渠道、有對非法渠道的收藏。” 為期兩天的“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由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來自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3個國際組織,與中國、埃及、希臘、印度、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墨西哥等8個文明古國的近50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博物館學者共聚一堂,並在20日的閉幕式上發布了《太和宣言》。(完) 附: 《太和宣言》 我們客觀評價世界民眾有目共睹的歷史事實:人類古老文明的延綿傳承,是推動全球文化繁榮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是增進國際文化交流和形塑民族記憶認同的重要因素。 我們清醒認識人類古老文明傳承面臨的沖擊:軍事戰爭帶來野蠻破壞,古國文明遭遇生死存亡;全球化浪潮下文化沖突加劇,文化遺產保護道路艱險異常;自然災害的不可抗力則從古至今潛藏著威脅。 我們一致認為有效地保護和傳承人類古老文明,對當代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義:多彩,應是世界文化繁榮發展的生動寫照;平等,應是民族藝術形態多樣的真實面貌;和諧,應為人類文明兼收並蓄的理想畫卷。 基於上述共識,我們來自中國、埃及、希臘、印度、伊拉克、伊朗、意大利、墨西哥等國家的文化代表和來自國際古跡遺址保護、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國際博物館管理諸領域的文明使者相聚紫禁城,積極參與“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TheWorld'sAncientCivilizationsProtectionForum),攜手應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聯合探討人類文明可持續傳承的有效途徑。宣言如下: 文明古國中的文化遺產,記錄著古國文明的發展歷程,是古國文明特性的表現,是古國文明精神的表述,是古國文明核心價值觀的表達。我們號召,在全球文化遺產保護框架內,文明古國應該率先交流起來,通過舉辦文化發展論壇,發出保護古國文明的共同呼吁,形成傳承古老文明的和平倡議。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人類創造豐富多彩的文明,它們交往融合,延綿發展,留下了數量眾多的文化遺跡,構成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我們提議,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框架內,文明古國可以率先合作起來,通過舉辦文物交流展覽以及其他相關活動,邁出傳承古國文明的堅定步伐,促成文明古國之間建立起通暢的交流渠道。 古國文明可以承接歷史、聯結當下、開啟未來,世界各國尤其是文明古國應該站在更廣闊的時空節點上,認真審視藝術文化在民族國家交往中的獨特意涵。我們期待,在全球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內,文明古國能夠率先行動起來,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以及其他相關活動,形成傳播古國文明的深刻诠釋,喚起跨越文明的對話和跨越種族的認同。 為切實推動本宣言的各項內容和目標,我們承諾,將更深入地探索古國文明的起源、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努力尋求互聯互通、互學互鑒、互利互惠的繁榮之路。我們承諾,將更深刻地理解文明古國的交流、合作模式及其規律,努力實現文化自信、文化包容和文化復興的共同夢想。來源:中新網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