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遂昌240年古宅岌岌可危牽動人心

遂昌240年古宅岌岌可危牽動人心

日期:2016/12/14 11:04: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遂昌縣城荷花灘區塊,2幢有24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正面臨危機。兩年前,遂昌縣啟動城市更新項目,現在,重型挖掘機已開到古宅面前。     “這老房子,風風雨雨經歷了200多年不倒,卻在轟隆隆的挖掘機前不堪一擊。”面對居住了一輩子的老宅被不斷損毀,81歲的傅芝婷老人惋惜地說。     兩幢古宅損毀嚴重     兩幢古宅,分別是城西街23弄一支弄3號和7號,兩年前,被列入了城市更新項目的征遷范圍,拆遷施工隊開始進駐。     “目前,2幢古宅還有4戶人家未同意征遷,並有兩戶住戶生活在古宅裡,但是古宅卻已搖搖欲墜,危在旦夕。”住在7號古宅的陸遂強說。     在現場,記者看到,古宅四周被建築工地包圍,7號的古宅雕花大門已被拆了一半,一條由鵝卵石鋪成的路面上堆積著泥土和石塊。     “拆遷時,對面不斷有大磚塊飛過來,砸破了古宅的瓦片,一下雨,砸碎的瓦片就‘嘩啦啦’地掉下來,木梁斷裂。”陸遂強指著7號古宅天井東面的屋頂說,西北面的一間儲藏室也坍塌了一半。     傅芝婷住的3號古宅也損毀嚴重,在古宅西北面,能看到一塊從天而降的水泥板壓倒了半面馬頭牆,幾十平方米的書房、廂房和後堂的構造被壓壞坍塌。而古宅的東半部,由於已被征遷,施工隊掀掉了小部分瓦片,導致一面承重牆被雨淋濕後坍塌,整幢房子開始微微傾斜。     由於受創嚴重,在古宅的中堂左側,傅芝婷叫人用2根木棍頂在房梁上,以防古宅倒塌。     征遷范圍相應調整     “這2幢古宅是清晚期的建築,具有保護價值。”遂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謝文君介紹,早在2009年,遂昌對全縣古建築進行了普查,3號和7號被掛上“古建築保護登記點”牌加以保護。     傅芝婷說,房子是她爺爺從原來的戶主手中買來的,住在這裡已有7代人了。當地葉氏族譜中對古宅有記載為“乾隆辛卯至壬辰落成城西”。“這樣算起來,距今有240多年歷史。屬於清中期或者更早的建築。”傅芝婷老人推算。     “老宅真捨不得拆,冬暖夏涼,天井下再大的雨,從來不積水,從來不打掃,但不結蜘蛛網……”老人抹著眼淚說。記者看到,2幢古宅仍較為完整,四水歸堂式的天井院落,內有臥室、中堂、貯藏室、魚池、馬頭牆,雕梁畫棟,雕刻精美的镂空木窗等。     幸運的是,經過古宅住戶的多方奔走呼吁,2016年6月6日,遂昌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答復,將原來征遷范圍作相應調整。     高樓易建古宅難尋     10月10日,機器轟鳴,拆遷施工隊開著挖掘機挖掘古宅前通向外界的一條古路,再次引起了住戶們的強烈反對。拆遷施工隊負責人解釋,這條小路已被征遷。     “這條路原來是條古路,後來社區道路水泥硬化,在古路上加蓋了一層水泥。古建築保護講究的是整體性,這條古路不能隨意拆掉。”傅芝婷老人說,古路、古宅和不遠處的一棵500多年的古樟樹是遂昌縣城唯一一處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記憶。     “古路、古宅、古樹,遂昌歷史文化村落資源豐富,對其保護與開發時常陷入困境。”謝文君說,據統計,2009年,遂昌對全縣700多處古建築進行普查,其中有一定保護價值的375處進行掛牌保護。這些古建築依靠政府投入資金保護,而目前政府不具備財力。     “高樓易建,古宅難尋。”一位一直關注兩幢古宅命運的古建築專家說,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的推進,舊城環境得到改善,應該說這是好事情,老百姓也是很支持的,然而,如何在“立新”的同時“護舊”,還需多方探討。     “現存的歷史古建築大多已是破舊不堪甚至是危房,這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組織,對他們進行維修、改造,這樣既保護和保留了這些歷史古建築的文化印記、改善了市容市貌、提高了居民的居住條件,又解除了危房隱患。”該專家認為。     “接下來,我們將按照古建築修復方法對損毀的部分進行修復。”拆遷施工方負責人承諾。兩幢古宅能否按原貌修復,接下去該如何保護,本報將繼續關注。來源:浙江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