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危改區文物古建築受到24小時看護

危改區文物古建築受到24小時看護

日期:2016/12/15 1:21: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昨日上午,北京市文物局安全執法監察組冒雨檢查3處城市危改、開發、建設區域內的古建,其中康有為故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李萬春舊居和謝疊山祠均為普查登記文物。這是近2個月來,市文物部門第二次到這裡進行檢查。

  “經過首輪突擊檢查,目前本市危改、開發、建設區域內的古建仍存在較多安全隱患。今後,這些地方將24小時有人看護。”市文物局安全執法隊隊長趙建明說,本市危改、開發、建設區域內的古建主要集中在東城區和西城區,檢查的二三十處古建都集中在這兩個區。

  “非文物”也要先“管”起來

  自3月15日起,市文物局會同各區縣文委成立聯合執法督查組,圍繞社會關注的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開展了一次針對城市危改、開發、建設區域文物保護狀況的專項執法督查行動。

  與往常不同,此次執法范圍放寬,一些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甚至非“三普”項目之列的舊建築也納入監測之列。趙建明說:“只要是有價值的建築,都值得保留,先"管"起來。”

  據初步統計,此次檢查涉及康有為故居、米市胡同29號、李萬春舊居、梁啟超舊居、蒲陽會館、法源後街5號謝疊山祠、四川營胡同1號秦良玉屯兵處、鐵門胡同11號施愚山故居、廣慧寺等文物保護單位或不可移動文物以及磚塔胡同84號;“南鑼鼓巷保護街區”、“玉河遺址”、“玉河庵”,“豆腐池胡同23號宏恩觀”、“绮園花園”,“北京站片”、“基督教美以美會牧師住宅”等開發區域文保單位或不可移動文物以及“大甜水井24號”舊建築。

  屢查不改處將亮黃牌

  給每一處開出的“罰單”,也是量體裁衣。督查組要求主體責任單位必須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必須及時排除現存的火險隱患,清理建築垃圾和易燃雜物,做好保護圍擋,實行24小時專人看護。

  對於這些區域內的舊建築,如“磚塔胡同84號”、“大甜水井24號”,文物部門將及時做出認證。對绮園花園周邊改建項目,將督促建設單位在施工中必須嚴格按照規劃部門、建設部門批准的范圍,確保文物安全。

  昨日檢查的3處古建,謝疊山祠的管理使用方北京華融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是惟一一處未到場的單位。11時許,趙建明致電該單位相關負責人,得到的回復居然是“這些我都不是很清楚”。謝疊山祠大門緊鎖,透過院牆,仍可以看到二層高的木樓外搭著腳手架,屋頂已經沒有了。

  “上次來的時候,找管理單位用了整整3天。”趙建明說,“2008年前後,這裡的開發商因破壞文物本體被罰,後來開發部門變更,現在的管理使用方是北京華融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目前出現的狀況是,現任不願意為上一任造成的破壞負責。”

  趙建明表示,對於屢查不改的地方,文物部門將對其亮黃牌,並訴至法院。目前文物法中沒有明確規定安全隱患的具體內容,文物安全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給予文物執法部門的權力有限,各級文物監管部門只能通過反復檢查,督促整改安全隱患。而且對於文物破壞本體的行為,目前最高罰款額度為50萬元,這與開發商利用這片地蓋新樓所得相比,九牛一毛。 本報記者 孫戉攝

  現場

  康有為故居將原址保護

  走進米市胡同,43號院門兩側,“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故居中英文簡介牌、康有為故居介紹牌還有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牌子依次排開。

  然而走進院門,歷史的痕跡卻躲了起來,紅磚隨意堆砌的小儲物間、擦著頭頂的晾衣繩,殘存的木構件已無油飾,私搭亂建幾乎填滿整個院落,偶爾看見古色古香的椽子探出房檐。七拐八拐,一處因違建形成的“十字路口”西北角,藍色的施工圍擋將5間平房圈住。

  “3月中旬,這裡遍地都是建築和生活垃圾。院子裡還有別的居民,一不留神就可能引起火災。”趙建明在現場點評,“當時,我們就給開發商北京中信房地產有限公司下發了安全檢查記錄。要求其整改。如今見了效果,不僅將垃圾清理了,而且設立了24小時值班室。”

  中信地產副總經理周宏偉介紹,康有為故居實際上是南海會館的“套間”,7戶居民走了5戶,剩下的2戶仍有人居住。“對所有已騰退房屋,一律不得拆除,並將徹底切斷電源。目前已對故居采取了全面圍擋和苫蓋等措施,並進行全封閉保護。”

  與這處故居相距百米左右的地方,還有一處古建李萬春舊居。順著蜿蜒小路一直往裡走,院子盡頭一處頗有西洋風格的屋子大門緊鎖。“房主不在這兒,也暫時不同意拆遷。”周宏偉說,“這裡將來也將原址保護。”

  今後,這裡將規劃成一處會館扎堆的文化廣場,這兩處古建都將成為廣場的“展品”。根據中信地產統計,此次中信城項目地塊內,涉及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康有為故居;8處文物普查登記項目泾縣會館、潮州會館、關帝廟、李萬春舊居、會同館、蒲陽會館、梁啟超舊居、21號樓房;3處掛牌保護院落粉房琉璃街63號、65號、79號。其中,5處將異地保護。泾縣會館會業遷至文化廣場。“遷建過程中,盡量利用老物件。”周宏偉說,“由於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築都是危房,可利用的比例大約有三四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