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古建築“掃街人” 四年發掘70處老建築一半被認定
日期:2016/12/14 11:04: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一年前,陳曉平經營了十多年的實體書店開不下去,他不得不把書店挪到網上。此後,除了繼續經營書店、寫稿,這名“60後”大叔和一群“80後”“混”在一起,在廣州城裡到處“瞄”、“拍”老街老房子。為的就是保護廣州的老建築,留住廣州的歷史記憶。
在四年間,這個業余志願者團隊發現了包括孫中山在《建國方略》的實業計劃中提及的廣州內港奠基石等70處老建築, 其中近一半獲文物部門認定。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杜安娜
實習生陳文傑(署名除外)
陳曉平的名片上印著“@省城風物”,一般人看不明白。
從書友會到“掃街人”
省城風物,其實是一個關注廣州歷史文化,特別是老街區老建築的志願者小團隊。老建築有文物部門守護著?對這個說法,陳曉平撇了撇嘴,“當然不是所有的老建築都被保護起來了。”
十年前,陳曉平在中山大學旁邊擁有一家小書店。書店雖小,卻經營得有聲有色,定期開展的讀書會,集聚了一批文化愛好者。集聚的人多了,大家不約而同萌發了走出書本去做點什麼的想法。
於是,陳曉平帶著隊伍開始“掃街”。“掃街”就是到街上尋找文化古跡的蛛絲馬跡。“當時我從書友會中結識了一些做文化保育的朋友,他們穿梭在廣州的老街巷,拍攝所看到的老建築。”
為此城記憶不消散
近十年來,上海、成都、香港等有歷史沉澱的大城市,興起一股文物保護的潮流。而身在廣州的陳曉平看著,“一處又一處的老建築‘倒下’,這些漸漸消失的建築,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這個“60後”“文藝中年”說得有些感傷,“為了保存這份集體記憶,見證了廣州歷史的滄桑,這座城市的記憶不能就這麼慢慢消散。”
自從“掃街”之後,陳曉平發現以往文史知識的積累有了極大的用武之地。因為,“文物的發現和申報需要大量資料加以證實,需要在學術上站得住根腳。”這讓陳曉平看到了自身的優勢。
陳曉平的這支團隊從2012年建立起來,不到四年時間裡, 向文物部門提名了70處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目前得到文物部門認可的將近一半,這個成績在廣東文化保育志願者隊伍裡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