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綠皮書》全面分析我國古村鎮旅游發展狀況
日期:2016/12/16 18:35:47   編輯:古代建築4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在京舉辦了《2008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2008年《旅游綠皮書》)新聞發布會,會上該中心秘書長宋瑞博士以“三個階段、四種模式、四個問題,五大難點”全面分析了我國古村鎮旅游的發展狀況。
根據宋博士的研究,我國古村鎮旅游開發的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探索發展階段。其特點是:發展旅游的古村鎮數量不多;各村鎮旅游接待數量在較小基數上快速增長;管理基本上處於自發狀態;外來資本介入較少。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到21世紀初,為高速發展階段。其特點是:開發旅游的古村鎮數量迅速增加;品牌型的古村鎮逐步形成,接待游客猛增;管理體制呈現不同模式;各種社會矛盾逐步顯現。近7、8年時間為古村鎮旅游為第三階段,可稱為之持續發展階段。其特點是:開發或擬開發旅游的古村鎮數量增加;古村鎮旅游接待人次持續增長;各種管理模式自身發生變化;可持續發展、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保護、利益相關者、社區受益等觀念受到重視。
文章指出,從管理主體和機制角度而言,我國古村鎮旅游的開發、管理模式大致可分為四種模式:其一是以江蘇周莊為代表的政府主導經營模式;其二是以安徽西遞村為代表的社區自主經營模式;其三是以安徽宏村、浙江南浔和浙江烏鎮等為代表的外來企業主導經營模式;其四是其他模式。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存在不同的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
目前,古村鎮旅游業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一大熱點,發展旅游也成為實現古村鎮經濟發展和遺產保護的最常用、甚至唯一途徑的背景下,然而古村鎮旅游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宋博士將其歸結產品同質化、文化空心化、過度商業化、矛盾復雜化四大問題。首先,由於開發方式單一,諸多的古村鎮,特別是同屬一個區域的古村鎮之間在資源特點、游覽項目、服務內容等方面大同小異,資源雷同與開發單一所導致的產品同質化現象非常突出。其次,各古村鎮普遍出現了文化空心化現象:本地人,特別本地年輕人大多搬出古村鎮,留下的除了老人外,就是外地經營者,人口置換比較普遍;古村鎮內的許多建築被改造為商鋪,人人皆商的局面不僅使得古樸民風難以尋覓,而且真實的傳統生活場景也蕩然無存;有些地方為了降低管理難度,干脆將居民全部或者部分搬遷到新村居住,白天再讓部分人回到古村鎮工作,徹底將古村鎮變成一個提供“真實建築,虛假生活”的主題公園,失去其文化真實性。再次,一定程度的商業化無可厚非,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古老村鎮已經完全演化成一個大型的旅游商品超市,過度的商業化導致了歷史風貌的喪失,如果嚴重到一定程度,最終會葬送了該古村鎮的旅游生命。最後,目前在一些開發旅游的古村鎮,各種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呈現復雜化趨勢。
要實現古村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必須解決以下五大難題:民居建築的保護資金來源和保護方式;文化空間的保護機制;產權歸屬與相關制度安排;管理模式與利益分配機制;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等。
據悉,該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的階段性成果,未來課題組還將就此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