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有著多神崇拜的文化體系。而祭祀城隍的歷史久遠,逐漸形成了城隍廟的祭祀和商業功能。到了明清時期,城隍廟更是備受青睐,統治者擴展了其道德教化功能,使之兼具了醒世警世的功能。
孔子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貪腐之人,無敬畏之心,故膽大妄為。在道德教化上,明清統治者恰恰利用了敬畏之心,突顯了城隍廟的反腐戒貪作用。
1 城隍廟的祭祀、祈禱的功用,以及商業文化氛圍
眾所周知,城隍神是古代中華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靈之一,是護城佑民、主掌冥籍的城市保護神。早在周朝,人們就開始臘祭“八神”,其中第七神“水庸神”即城隍神。
城隍廟主祀城隍,記載最早的城隍祠,是公元239年孫權在安徽蕪湖建立的。隋、唐、宋、元四朝,城隍崇拜相當普遍,宋朝李昉在《太平廣記》中記載,吳地“每州縣必有城隍神”。
至明朝,據葉盛的《水東日記》記載:“唐以來郡縣皆祭城隍,今世尤謹,守令谒見,其儀在他神祠上,社稷雖尊,特以令式從事,至祈穰報賽,獨城隍而已。”可見,當時各府州縣幾乎都設城隍廟,而且,地方官員對城隍的重視,遠遠超過其他神靈。
譬如南京作為明初的都城,清朝嘉慶年間的《重刊江寧府志》中說:“都城隍廟在府治欽天山之陽,明洪武年間建。”“都城隍廟”即總城隍廟的意思。明初,南京的都城隍廟繁華興盛。史料顯示,明清之際,上海、廣州、直隸宣化等地的城隍廟也都相當熱鬧,有其商業功能。
清朝錢泳的《履園叢話》這樣記載:“惠山王婆墩對岸有漢紀信廟,裡人謂之都城隍廟。每年三月廿八日為城隍生日,是日歌樂喧天,游人無數。”即便是不常出門的婦女也可以出來游玩,廟街上攤點相連,人頭攢動,游玩購物的同時,百姓還向城隍神焚香叩拜、祈福免災。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逢正月元宵、城隍壽誕、清明節、七月十五等大日子祭祀城隍的活動,都由官府衙門來舉辦。有些地區還要舉行“出會”活動,即把城隍神和土地神從廟裡抬到府、縣厲壇,由地方官主持祭祀,以驅逐厲鬼、保證豐年。
2 城隍廟是預防犯罪、反腐戒貪的“教育基地”
《履園叢話》中《大娘娘》一文記載了件奇事:
原本很正常的楊氏忽然發狂,某晚,她變作吳興口音說:“大娘娘,我尋你三十年了,原來你在這裡啊!”楊氏的女僕很害怕,就順著問:“尊神從哪裡來?有冤孽嗎?”她答曰:“我本某家妾,主人死,我方懷孕。而大娘娘必欲以內侄為後,及分娩,是男也,大娘佯喜。不意於三朝洗浴時,竟將繡花針插入小兒臍中,啼哭死,我亦自經。已告之城隍神,不日來捉汝矣。”此後,楊氏更加瘋狂,常常哭著打滾,像是被上了刑似的,幾天後就死了。
雖然這個故事很迷信,但是可以看出,在時人的眼裡,“城隍神”是具有審案、斷案等神權的,他可以追索到人世間的活人,使得在世的活人都不由自主地產生敬畏之心。
這麼“厲害”的城隍神到底長什麼樣子呢?其實,並無固定不變的神像。宋代以後,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凡御災捍患,有功德於民,則祀之”。清廉愛民、造福一方的官員去世後,地方缙紳百姓常常會將其入祀城隍廟,世代供奉。
《水東日記》記載:“陸游嘗記鎮江府城隍廟,謂自故時祠漢紀信為城隍神,莫知其所以始,因以為為善之報,亦正論也。”因“為善之報”成城隍神,類似陰間的地方官員,可謂是對勤政愛民官員的另一種表彰。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康熙年間曾任嘉定知縣的陸稼書在任很有惠政,受到百姓愛戴,“相傳稼書先生殁後,為嘉定縣城隍,縣民數百人直至平湖接公上任”(《履園叢話》)。可見,百姓心中有桿秤,這句話說得不錯。
再如蘇州城隍春申君,杭州城隍文天祥,泉州城隍韓琦,紹興城隍龐玉,北京城隍楊椒山,福州城隍周苛,上海城隍秦裕伯……無一例外,都是些赫赫有名的賢臣良將。
同時,很多城隍廟楹聯也都有醒世警世的現實意義,相當於一個“教育基地”。湖北應城城隍廟的楹聯是:“為人須憑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燒香點燭;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謹防我鐵鏈鋼叉。”上海豫園城隍廟的楹聯:“做個好人,心在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還有個很多城隍廟都題的楹聯:“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等等。
細細體味,這些警句對於預防犯罪、反腐戒貪都具有道德教化作用。
3 朱元璋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以此反腐戒貪
史上把城隍廟功能發揮到極致的,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水東日記》記載:“我朝洪武元年,诏封天下城隍神,在應天府者以帝,在開封、臨濠、太平府、和滁二州者以王,在凡府州縣者以公以侯以伯。”如此,城隍神享受的不就是人世間官場的“政治待遇”了?
明太祖就是這個想法,他要求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要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制冕旒衮服,“統一著裝”。不過,到了洪武三年,明太祖廢除了各地城隍神的封號,只稱“某處城隍之神”。
洪武四年,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神靈,“以城隍神主祭,鑒察善惡。”有小說家說因為朱元璋是出生在土地廟裡的,所以他對土地廟及其“上司”城隍極為崇敬,其實,這是太小看明太祖了,戲說而已。
歷史上的朱元璋是個善於借勢發力的皇帝,他“拔高”城隍廟地位的初衷正如他的剖白:“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這才是一個精明政治家的真正心思!
明朝形成了一個官方慣例,“新官赴任,必先谒神(城隍神)與誓,期在陰陽表裡,以安下民。”這是否就相當於簽“廉政責任書”?並且,祝祭之文以及禮儀程序,都是按朱元璋的意思制訂。
明太祖一番爬梳剔抉、發揚光大,“於是城隍神之重於天下,蔑以加矣。”清朝對於城隍神的祭典,基本上也是承襲明制,“凡一府一邑,俱有山川社稷壇、文武城隍廟以及鄉賢名宦諸祠,此皆列於祀典,官民之所宜春秋祭祀者。”
以朱元璋為代表的最高統治者為何如此重看城隍祭典?當然最主要是為其統治服務,期在約束駕馭各級官吏,維護“家天下”。盡管祭祀城隍有迷信的成分,盡管封建時期依然存在屢見不鮮的貪污腐敗、行為失范現象,但其反腐戒貪、弘揚正義的世俗“擔當”,也對吏治,乃至於社會風氣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