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廟之前是糧庫,我第一次來的時候,門樓倒塌,把門給堵住了,只好翻牆。後來有一次長子縣宣傳部長帶著官員要來見我,我就說帶他們進去看看,五六個政府的官員沒辦法,也只好穿著皮鞋跟我一起翻牆。整個屋子保不定哪天就會塌下來。這樣的例子我見得不少了,很多珍貴的木建築最後剩下地上的幾個爛木頭,看著真讓人痛心。
其中不乏類似喬家大院這樣的著名景點,而為了保護
青瓦平遙古城,柴澤俊更是直闖當時山西省省委書記王謙的辦公室。 木建築來看,絕大多數繼續維修的木建築屬於自然損壞,被人為毀壞的很少,壁畫、雕塑雖然沒了,但建築的結構至少是完整的,對於中國傳統木作來說,就算是砌上牆,也不影響結構,因為磚牆不會受力。這些建築就沒人去理會,也就很快變得年久失修。
於是就有很多像布村玉皇廟、東呈古佛堂這樣的國寶文物保護級別都不高。”唐大華說,“後來國家出資來保護國保文物了,地方意識到這點才慢慢地上報,但積極性也一般,因為保不定哪天哪個國保塌下來了,就需要人承擔責任。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尋找看門人,但很多地方的鑰匙已經不知所終,更不用說看護了。綠荷葉鋪展娉婷陡立枝枝苞欲放,古建築高昂奔騰馬頭倒影池中央,水光天色潋滟蕩漾,村民耕作,孩子喜讀。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進,做到永久保護、永續利用。歷史年輪滾滾,葉氏繁衍生息,建築依舊,古村完好。車開動,朝窗外望去,農家院落裡幾叢石榴正紅花兒閃身連過。歷史上,有典塘、橫塘、灣塘、安塘、柑塘、思姑塘、經塘、破塘八口塘包圍村莊,與“開”字形的道路和東西兩條溪水形成一個“八卦圖”。每條小道旁邊根據高低地勢巧妙地挖置了排水溝渠,雨水沿著這些水道流下,形成了村內完善的排水設施。 現在還是換上新的松木,所以一處房子修上三個月是常有的事。古村落保護提出了很多獨到和建設性的意見。
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
青瓦村落慢慢變得空巢化,只有少數老人和兒童,以後很有可能就成了無人村。大量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跟村落有密切關系,甚至是發源地。村落是農耕文明最小的社區單位,人們在其中生產、生活;物質文化遺產歸國家文物局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歸文化部非遺司管理,村鎮建設歸建設部村鎮司管,有些業務又歸農業部管。其實這樣反倒加快了這些‘非遺’的消失速度。古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