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活化”保護。所謂“活化”,即為歷史建築尋得新生命,做一個新用途,讓公眾得以走進並欣賞這個歷史建築。為此,香港特區政府力推“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如今改造項目已進行到第三期。鋼鐵叢林中,留在記憶中的那些老建築,那些記錄著香港成長痕跡的一磚一瓦。
它既有別於急功近利的大拆大
青瓦建所造成的盲目破壞,也不同於放棄對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尊重而大造仿古建築,更不是把文物當作“架上古董”凍結保護而任其衰敗。同時為公眾帶來最大效益,這可謂城市化進程中,扭轉、理順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關系的一劑良藥。無論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還是某些古鎮、古村的保護,大都驅逐原住民,打造“千人一面”的仿古商業街、博物館、紀念館,在那裡已看不到延續千百年的當地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它不再是簡單的一磚一物的堆砌,伴隨古村堡形成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才是古村堡的靈魂,和古村堡同等重要。要想讓這些古村堡活起來,離不開村民,離不開那些伴隨傳統村落創造的燦爛的民俗活動。如推出各種通俗易懂的文物保護政策教材,向全港中學免費派發,讓“活化”和保護政策走進課堂。同時,為了讓歷史建築更貼近市民,政府通過組織不同類型的歷史建築導賞團。草案擴大了文化遺產保護范圍,海洋文化、華僑文化、教育文化、鋼琴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傳統手工藝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保護范圍之列。
航頭鎮已設法尋找到當年傅雷家的保姆兼管家,雖然她已90歲高齡,但思路清晰。她提供的當年傅雷生活起居、室內擺設及傅雷與社會名流的交往等信息,將盡可能使故居原汁原味。 修繕後的傅雷
青瓦故居將被打造成一個文化名人文學研討、文化名人生活展示及文修建了這座弘揚民族精神的紀念碑。“可以說紀念塔見證著貴州人的抗戰,這是一部貴州籍官兵用血肉寫成的歷史,是一座銘刻著貴州人民抗日精神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