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 名人故居是不折不扣的絆腳石
日期:2016/12/15 1:34:0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讓眾多為磚塔胡同84號院擔憂的朋友松了口氣。雖然這座誕生了《祝福》等名篇的故居暫無被拆之虞,但此番風波也足以令各界對“琉璃瓦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再行品咂。文物要保護,對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文物名勝富集的城市來說,確實不太容易。“螺蛳殼裡做道場”,容易患上“近視”――因為城市發展空間有限,眼光便總離不開舊址故居。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看來,位於城市中心的名人故居,是不折不扣的“絆腳石”。
恐怕還須跳出一城一地,從更高層面做些“頂層設計”。比方說,不妨借鑒一下主體功能區的思路,對城市各區域進行科學的功能區分,而不再是各區(縣)都緊盯GDP,那樣既有失科學,也顯得盲目。換句話說,只有管理者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與布局,只有那些文物名勝富集的城區找到了合適的定位。除了空間原因,利益驅動也是名人故居無故被拆的一大原因。在許多城市,舊城區的區位優勢明顯,並大多位於房地產商熱衷的黃金地段,為追求經濟利益,舊城改造常常“變味”。
別人賣得,我為何賣不得?”說到底,是“土地財政”這只手仍然在起作用。許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只夠維持基本運作,基礎設施維護、公共服務等支出,不得不寄望於土地出讓收入。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護城市肌理和傳統格局,是歷史提給當下的命題。首先,要治“近視眼”,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镛院士“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觀點,很具借鑒意義。所謂“積極保護”,是指將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統一起來,保持文化遺產原有生態和環境,新建築應遵從建設的新秩序;所謂“整體創造”,是指在建設中化建築的個別處理為整體性創造。
其次,要治“紅眼病”,就要在破解“土地財政”的弊端上面下些功夫。今年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委員提出這樣的建議――可以通過征收房產稅,把一次性賣地所得變為長期房地產增值所得,促使地方政府想方設法把城市經營好。第三,要治“色盲症”,要用些他山之石。放眼四海,國際上文化底蘊深厚的現代化大都市有很多,巴黎、羅馬等都是新舊城相得益彰,交相為用。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出過一本專著,《北京城的生命印記》。項目為一組商業建築,設計師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建設以狀元科舉文化為主題的江南地方文化建築群。其中,移建3棟原汁原味的江浙贛民居老房子,新建4組明清風格的老房子以及8組新江南建築,使狀元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現。
以嘉澤為中心的滆湖湖西,是武進琉璃瓦典型的致仕文化區,區域內兩宰相、三狀元、四望族、數十朝官、百名進士,群星爭燦,光耀鄉裡。特別是“十裡三狀元”之說,為鄉間津津樂道,口碑相傳至今。將是以狀元文化為主題的特色街區,獨具嘉澤地方特色,目標是成為常武地區乃至長三角具有“花木之鄉”、“狀元之鄉”文化特色的旅游度假勝地。作為2013年花博會的配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