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適應游獵生活的鄂倫春族房捨

適應游獵生活的鄂倫春族房捨

日期:2016/12/15 0:39: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鄂倫春人在長期的野外狩獵生活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居住方式。各種房捨都是根據一年四季的變化而建造的,不僅適應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而且適應游獵生活。

鄂倫春族 建築藝術

  斜仁柱 “斜仁柱”即撮羅子,是一種很簡陋的圓錐形的住屋。一般建在背風、朝陽、有水、干柴多和打獵方便的地方。“斜仁”, 鄂倫春語為木桿,“柱”是屋子,“斜仁柱”即木桿屋子之意。“斜仁柱”的骨架是三十根左右的五至六米長的木桿搭蓋而成的。首先將六、七根頂端帶杈的桿子互相咬合支立起來,呈圓錐形,傾斜約七十度左右。其余木桿則架在這六、七根木桿之間,這便是“斜仁柱”的骨架。

  斜仁住的覆蓋物因季節的不同而不同。冬季要覆以用狍皮縫制的三塊扇形圍子(額住),兩塊大的圍在架子的兩側,一塊小的圍在後面。一撮“斜仁柱”約需五六十張鞣制過的狍皮。覆蓋時要把釘在圍子上的帶子系在木桿上即可。為了保護皮張,有的還在圍子上面圍上蘆葦或草簾子,這樣皮圍就可多用幾年。也有的“斜仁柱”是用草做圍子,即把草編織成草簾子,然後覆蓋在架子上。“斜仁柱”的頂端都要留有空隙,一可通煙,二可采光。門一般留在南側或東南側,掛上用狍皮做的門簾即可。到了春季,如不需要再搬遷時,可把皮圍子揭開,再覆以桦樹皮做成的圍子(鐵克沙)。制做桦樹皮圍子,得先把桦皮用馬尾或鹿、犴筋線縫合起來,並用薄桦皮鑲上邊,共制成十幾張這樣的圍子。覆蓋時要一層壓合一層,用縫在四個角上的皮帶子將其固定在木桿上。夏季為了通風涼爽,四周的圍子可不貼地面,留有半尺左右高的縫隙。要換上用蒿子桿或柳條編織成的門簾。夏季一般都不用原來的架子,而搬遷以地勢較高,通風良好的地方重新塔蓋。

  恩克那力住哈汗,這是鄂倫春婦女的產房,是專為分娩的產婦臨時搭蓋的。其結構和“斜仁柱”一樣,但比“斜仁柱”要小,並且很簡陋,冬季覆以草簾,在草簾上蓋狍皮等。夏季只蓋上桦樹皮或草簾。裡面沒有什麼設備,除了簡單鋪蓋、火盆和臉盆外,沒有其他東西。產房內須搭兩個鋪位,產婦住在右邊,婆婆或其他女伴住在左邊。“恩克那力住哈汗”都要建在離“斜仁柱”較近的東南面。待產婦滿月回到“斜仁柱”之後,通常將產房拆掉,下次生孩子時重新搭蓋。

  土窯子和木刻楞房,這兩種房子主要是為越冬避寒所建造的。這樣的房子都要住上三年五年,不宜頻繁搬遷。尤其是一部分開始經營農業的鄂倫春人,都要蓋這種房子。因為蓋這種房子時都要選擇有山、有水、開地方便和離獵場近的地方。土窯子有兩種,一是在朝陽的山坡挖一個約一米多深的土坑,土坑內立幾根柱子,釘上兩根橫梁,選較長的桶子擺在橫梁上,並直接插入土坑的邊沿,上面擺上一層芭條,抹上一層泥,再苫上草。三面的牆壁便是坑壁,朝陽的一面安上門窗,屋內搭上二張或三張木架鋪,屋中央生火。這種土窯子最大的特點是暖和,但較潮濕,昏暗,這是鄂倫春人較早期的居住法。另一種土窯子與第一種蓋法相似,不同的是不挖土炕,而是在平地上搭蓋,四面的牆都抹上泥,室內也不搭木架鋪,而是搭火坑。這種土窯子比前一種有所進了一步。不僅明亮,而且不也潮濕。

  桦皮棚鄂倫春語叫“林盤”,是過夏避暑的簡易棚捨。一般要蓋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有水有樹、飼草又好的地方,或者蓋在土窯子、木刻楞和“斜仁柱”的旁邊。搭蓋桦皮棚時,先立五六根柱子,其中四根約一米多高立在四角,相距約四米左右,另外兩根有三米左右高,要立在兩對柱子的中間,再放上三根梁和四、五十根椽子,在上面覆蓋桦樹皮,然後在裡面搭上板鋪,這個桦皮棚就可以住人了。四周不遮擋是為了便於通風,燒火做飯都在外面。直到解放前後還有不少鄂倫春人住這種桦皮棚。

  祜米汗 “祜米汗”是鄂倫春人春秋兩季在野外狩獵期間臨時居住的棚捨。其建造方法較簡單,也較特殊。所用材料是比拇指稍粗一些的樹條子和大張的桦樹皮。首先在選好的空地上插兩排樹條子,每隔一尺左右插一根,兩排間相距約兩米半左右,每排長約三米至四米,並使每對條子對稱。插好之後將兩排條子相對彎過來系好,使其成相同的半圓形,再在一個堵頭插好六、七根條子並向前彎過來,橫向弧形條子固定在一起,使其形成一體,另一頭可留作出入的門。然後將桦樹皮覆蓋在上面。為了不使桦皮滑落下來,有的還在桦皮外面再插上五、六對條子,並相對彎過來系好,壓住桦皮,裡面搭個鋪就可住人了。燒火做飯另搭小棚。這種“祜米汗”搭造簡便尤為獵人喜歡。

  布棚鄂倫春語叫“麥汗”。是鄂倫春族獵人在夏季狩獵時隨身攜帶的一種防雨帳逢。這種帳篷是用白布縫制而成,把幅寬約一米的白布裁成五米左右長的三或四塊,然後縫合成一塊,在四邊縫上馬尾繩,再在兩頭各釘上五、六個繩套。支布棚時,把布棚搭在一人多高的橫桿上,向兩側抻開,並用木樁穿過繩套插入地下將其固定住,布棚要崩緊,使其形成約四十五度的斜角,這樣下雨時雨水就會順布流走。這布棚攜帶輕便,直到現在許多獵手仍用。

  奧倫即存放東西的倉庫。一般要搭在游獵中心或經常路經的地方。其建造是:先立四根三、四米高、頂端帶杈的柱子,上面放兩根平行的橫木,再在其上面擺上一排木桿做底座。為防日曬雨淋及鳥鷹的叼啄,要在上面用樹枝做一半圓形的架子,覆以桦樹皮或松樹皮,為防被風刮走,還要用樹條捆好,一側要留一進出的小門。為上下方便還要釘做梯子,用時將其立起來,不用時放在一邊。四根柱子須剝光樹皮,這樣既防止過早朽爛,還能防老鼠等動物爬上禍害存放的東西。

  搖籃,鄂倫春語叫“喀莫刻”。小孩生下來就用布和毛皮包裹起來放在裡面睡覺,直至三、四歲止。鄂倫春人的搖籃有兩種作用,一是把孩子放在裡面掛起來搖晃,孩子能舒適的睡覺;二是在搬遷時母親可以把孩子放在裡面背著(或挎著)騎馬遠行。這種搖籃是由兩塊一長一短彎成U形的小木板構成的,長的作底幫,短的作靠背,兩塊木板對頭固定,長約一米,並使其形成一定的角度。搖籃的底座部分是用薄木板裝成,靠背(頭部)的底一般用皮子或用皮繩編織而成,裡面鋪上棉墊或皮墊。為了使孩子不從搖籃裡掉下來,還要用釘在兩側的皮繩把孩子捆綁好。搖籃的兩頭拴一根較寬的皮帶用以吊掛或背負。在搖籃的靠背後面和兩側還掛有“卡皮蘭”,即用皮繩串起來的獸骨、獸角、貝殼、銅玲、玻璃珠等,搖籃一晃動,後面的“卡皮蘭”便會有節奏地輕輕拍打在搖籃上發出“啪!啪!”的響聲,兩側的“卡皮蘭”也隨著發出“嘎拉、嘎拉”的響聲,躺在搖籃裡的孩子一聽到這種聲音便會停止啼哭,並能很快入睡。搖籃的頭部要用沙布或白布罩上,以防蚊蠅叮咬或風吹日曬。鄂倫春婦女對搖籃是非常珍愛的,她們往往把搖籃裝飾得很漂亮,有的在搖籃的木板上雕刻或繪畫有各種花紋,有的在頭部的皮枕上也繡有花卉。一般搖籃可以用許多年,有的可以連用幾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