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國際多邊舞台上的中國文化遺產

國際多邊舞台上的中國文化遺產

日期:2016/12/14 11:51: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隨著國際社會對文化推動社會發展重要作用的進一步認知,文化遺產國際多邊舞台越來越成為各國發揮影響力、表達國際訴求的重要平台。文化遺產以其承載歷史、文化信息的特質,也成為各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防線。“十二五”以來,本著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原則,中國文化遺產在國際多邊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被動執行到主動參與,從規則執行者到規則制定者,完成了一系列角色轉變和質的飛躍。

參與規則制定  發出中國聲音

  目前,國際社會防止文化財產遭受盜竊、盜掘和非法跨境交易並促進其返還原屬國相關的國際公約有《關於發生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1954年海牙公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0年公約)、《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1995年公約)及《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中國作為歷史上曾深受並且現在仍遭受文物盜竊、盜掘和非法跨境交易之害的國家,加入了以上所有公約。但遺憾的是,由於歷史原因,除1995年公約外,我國都只是作為後來者而未參加公約的起草,中國的利益訴求在公約中沒有得到更充分體現,在以上公約履約中往往處於被動局面。特別1970年公約,作為參與國最多、影響最大,旨在阻止文物非法轉讓、促進非法流轉文物返還的多邊國際公約,實施40余年來雖然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暴露出諸如缺少履約機制和監督機制、諸多關鍵性條款語義含糊、沒有考慮到考古類文物的特殊性等缺陷。近年來,在我國及其他文物流失國政府及學界的強烈呼吁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於2012年啟動了1970年公約改革。

  回顧“十二五”這五年,為推動公約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發揮了積極並有建設性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國內對1970年公約的研究力度,開展了“1970年公約實施情況及其改進措施研究”“1970年公約適用於香港地區的可行性及路線圖研究”“1970年公約改革與完善的跟蹤研究:中國的利益、立場與主張”等研究課題;另一方面在國際社會聯合廣大文物流出國,積極呼吁1970年公約改革向更有利於我國等文物流出國利益的方向發展。2013年,經努力,中國成功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首屆附屬委員會委員國,為促成1970年公約《操作指南》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努力。2015年5月18日,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正式通過1970年公約《操作指南》。《操作指南》的通過是該公約啟動實質性改革以來的重大成果,是公約改革的裡程碑,尤其對我國利用1970年公約追索流失文物具有重要意義,影響深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970年公約《操作指南》有關條款充分吸收了2014年9月在敦煌召開的“第四屆防止文化財產非法販運國際專家會議”通過的《敦煌宣言》的精神與實質內容,反映了我國在此領域的訴求。該《操作指南》順利通過,為今後我國在文化遺產國際組織以及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中國聲音、貫徹中國意願、維護中國利益,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消除國際誤解  宣傳中國經驗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中國在國際文化遺產多邊舞台上一直面目模糊,一方面國際社會不了解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國對國際公約發展及國際事務也存在一種游離其外的態度,致使我國在國際社會一直處於被動局面。國際社會一直存在關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發育、“重出境監管無入境監管”以及“港澳為中國文物流失中轉站”等諸多質疑。

  “十二五”這五年來,中國政府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多邊事務,在多個國際場合宣傳中國經驗、消除國際誤解、重塑中國形象。例如, 2013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1970年公約的新挑戰”研討會上,中國專家作了題為《打擊文化財產非法販運,中國的持久戰》的報告,受到與會各國專家的廣泛歡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認為,“報告提供的大量信息有助於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在此領域的做法和經驗。”2015年,在1970年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上,我國代表積極回應《1970年公約評估報告》關於“中國已經成為藝術品交易第一大國”及“中國進出境重出境監管無入境監管”的內容。對此,1970年公約秘書處向中國表示特別感謝,表示這對於國際社會客觀了解中國履行公約的情況提供了有益、准確的信息。

承擔國際責任  履行國際義務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和文化遺產事業的日益進步,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有越來越多的呼聲,要求我國承擔更多國際義務。“十二五”期間,從2013年開始,國家文物局連續三年對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1970年公約等國際組織進行資金捐助,用於設立“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發展中國家人員參加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培訓,推進世界遺產申報工作以及預防文化財產販運和追索流失文物等工作,獲得國際社會廣泛好評。
2013年,國家文物局與ICCROM簽署了《關於合作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培訓的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國家文物局與ICCROM在博物館藏品風險管理、博物館庫房重整等國際培訓課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2015年11月舉辦的ICCROM第29屆成員國大會上, ICCROM總干事特別永久顧問蓋爾先生在工作報告中重點感謝和高度評價了中國在博物館庫房重整培訓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蓋爾介紹道,與其他國家只招收本國學員不同,中國國家文物局資助下舉辦的國際培訓課程招收10名中國學員和10名外籍學員,是覆蓋非洲、亞洲、歐洲、拉美四大洲的國際培訓,受到全體學員的高度評價。中國政府以慷慨的國際精神,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回顧“十二五”,中國文化遺產以一種更加積極和清晰的身影活躍在國際多邊舞台,將中國經驗和中國聲音推向世界,成為推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朱稚怡)

(來源:過節文物局網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