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香山寺
日期:2016/12/15 15:19:3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香山寺,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裡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
![]() |
![]() |
![]() |
![]() |
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诃羅(日照)葬於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於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著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後,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署,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解放後,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如今,為了實施“旅游強市”戰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依據《龍門石窟區規劃》和《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投資600萬元於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我國寺院速度之最。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自創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1、石樓:武則天“香山賦詩奪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則天在洛陽稱帝,非常鐘情於伊阙山水,也很喜歡位於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經常在香山寺中石樓坐朝(據〈大唐傳載〉記述)並在石樓留下了千年為人們所傳頌的佳話“香山賦詩奪錦袍”,武則天在春游香山寺時主持了一次“龍門詩會”,歷史上有名的“香山賦詩奪錦袍”即由此而來。宋代人計有功在《唐詩紀事》卷十一中,對此有妙趣橫生的記述:“武後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虬詩成,拜賜,坐未安,之問詩後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奪錦袍賜之”。唐代詩風很盛,武則天對勝出者“賜以錦袍”給予獎勵,這是一次難得的榮譽,群臣當然各不相讓,奮力爭奪。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虬:“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覺得東方虬文思敏捷,又才華出眾,立即把錦袍賜給了他,而此時,多數大臣也相繼成詩,當眾誦讀,一致認為宋之問的七言詩更在東方虬之上,武則天遂決定把錦袍賜給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也成了詩壇上的一段佳話。而這段典故所發生的地點---石樓就位於香山寺內。
2、九老堂:白居易與“香山九老會”
“停宮致仕”後,白居易更加放情於山水,賞玩泉石風月。因慕戀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並把這裡作為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在他七十四歲時,和遺老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先是結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後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禅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終日吟詠於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寫下了許多歌詠龍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空門寂靜老夫閒,伴鳥隨雲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香山寺二絕》這裡所描繪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寫照。為保存詩稿,白居易又把自己從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詩,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香山寺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經藏堂內。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履道裡私第去世,家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附近如滿法師塔之側。
3、白居易:籌資重修香山寺
盛唐以後,經過“安史之亂”,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漸趨衰敗,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時,香山寺已是蕭條至極,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來洛任河南尹,他閒暇時常在伊阙山水間流連,想修復香山寺,卻因財力有限,未能如願。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將為元稹撰寫墓志銘所得的酬金悉數拿出,費時3個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敗的舊寺的亭台樓閣換了新顏,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一文。後來白居易又於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資修復經藏堂,並收集綴補5000多卷佛經,藏入其中,可以說白居易為唐香山寺的再興竭盡全力,名山名寺與名人相得益彰,白居易重修後,香山寺再次聲名大振,一時間游人絡繹不絕。
4、乾隆御碑亭:乾隆與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歷到中岳封禅,至洛陽巡游龍門香山寺,感懷賦詩《香山寺二首》開篇第一句即為稱頌香山寺“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首詩被人們當時镌刻在石碑之上,並建御碑亭,該御碑亭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這首詩稱頌了香山寺及美麗的伊阙風貌,並且在最後一句流露出對白居易的敬佩之情“慮輸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現了一代君主謙遜的品格。乾隆碑上這首詩除了讓我們欣賞到行、草的書法藝術,更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謙虛品質,也是對我們後人的鞭策。
5、蔣宋別墅:蔣介石的“別墅”,楊成武的牢獄。
1936年,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選擇香山寺南側建了一幢兩層小樓,被稱為蔣宋別墅,當時蔣介石於
1936年10月29日從西安乘火車到達洛陽(東站)來到洛陽是以“避壽”為名,實則布署“西北剿共”計劃,他於10月31日在別墅慶祝了自己的五十壽辰,參加人員有張學良,閻錫山等,之後他視察了洛陽軍校、洛陽電廠,檢閱了重炮部隊。並和夫人宋美齡三次往復洛陽,去安撫非嫡系部隊太原的閻錫山,濟南的韓復渠,綏遠的傅作義。於12月初離洛到西安,在洛陽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蔣宋別墅。
1936年的“豪華別墅”,在三十年後一度成為楊成武將軍的“牢獄”。1968年的3月底解放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將軍因受林彪集團迫害,被秘密關押在香山寺。將軍和家人在這幢小樓內度過了失去自由的幾個春秋。不准出房門,更不准下樓,每天飯菜定量,不夠也不准添,夏天蚊叮蟲咬,冬天手腳凍爛,房門均不得關閉。1970年,將軍78歲的母親因病去世,臨終想吃一個雞蛋也沒能如願。直到1971年1月離開,楊成武將軍被羁押於此兩年多,沒有下過一次樓,監牢之苦在盡嘗之中。
香山寺已歷經1400多年的滄桑,一直以來法音綿延,香火熾盛。如今經過第五次修復後的香山寺整個建築新舊一體,氣勢磅礴,與龍門西山石窟隔河相望,與龍門東山石窟、白園並立,香山寺自2003年4月對外開放至今接待中外游客達三十萬余人,其中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國務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中央軍委副主席曹剛川及俄羅斯國防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文元、中國兩院院長徐匡迪及兩院院士一行等國家領導人,並給予高度評價,香山寺已成為龍門石窟景區又一處亮麗壯美,光彩奪目的景觀!
香山寺旅游線路:
旅游參觀完東山石窟後,向北行止南行游道下,順步游道登上164級台階後,即到香山寺南山門,首先右側映入眼簾的是展現唐代風格的蓮花池,繼續向前是鐘、鼓樓,可在鐘、鼓樓前憑欄遠眺龍門石窟西山窟區全貌,伊阕風光盡收眼底。參觀完鐘、鼓樓,介紹天王殿。然後從天王殿左側拾級而上到達羅漢殿,介紹該殿後可順便介紹殿前的兩棵柿子樹(為1936年蔣介石宋美嶺夫婦共同植下)。順著羅漢殿左側台階而上到達一塊空地,這裡有主要建築石樓(武則天“香山賦詩奪錦袍”的發生地點)及九老堂(白居易
創建的“九老會”),並可在這裡的文化長廊觀賞壯觀的龍門大橋及西山石窟北段風貌。欣賞完風景後可介紹石樓南側的放生池,然後順放生池拾級而上參觀大雄寶殿,可在此進香、拜佛。參觀完大雄寶殿,從殿南側台階而上參觀乾隆御碑亭。接下來從亭前台階而下向左沿著一條小路順勢前行,方可看見衣缽塔(為香山寺第一任住持僧履公壽之塔)。參觀完衣缽塔下幾級台階,方可看見一座兩層小樓--
“蔣宋別墅”(內部正在整修,暫不開放,可先把這段歷史加以介紹,即包括蔣介石“避壽”、楊成武“蒙難”)。參觀完蔣宋別墅可順別墅前台階而下重新回到鐘、鼓樓,讓游客在此休息留影(照西山石窟全景及伊阕山水)。最後可帶游客走香山寺東門下榻東山賓館,也可餐飲,繼續向前即為下一景點--
白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