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物古建築保護修繕基本是兩種模式 修建任務是由國家安排的

文物古建築保護修繕基本是兩種模式 修建任務是由國家安排的

日期:2016/12/15 1:29:4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文革以前和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文物古建築保護維修是由文物主管部門或相關產權單位委托事業性質的琉璃瓦古建築專業隊伍進行修繕。近二、三十年來,市場競爭機制逐步引入文物古建築保護維修領域,套用招投標等“基本建設程序”和企業競爭模式來進行文物古建築的保護修繕,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回顧以往的維修模式,揭示當前存在的諸多問題,探索符合文物修繕實際的古建築保護維修機制。
 
    以北京為例,在文革以前和改革開放之初,文物古建築保護修繕基本是兩種模式:一種是,大的古建文保單位——比如故宮博物院,自己養一支專業隊伍,專門負責故宮古建築的保護維修,我們叫它“故宮模式”;再一種是故宮以外的文物古建築,由專門承擔古建築修建工程的單位——北京房修二公司負責保護維修,我們叫它“房二模式”。當時,北京還有一支隊伍,隸屬於北京市園林局,專門負責北京各大公園的古建築修繕,也屬於“故宮模式”。它每年的修建任務是由國家安排的,並沒有引入競爭機制,所以,當時的兩種模式並沒有很大差別,應當同屬於“事業模式”。正因為如此,當時的房修二公司為了完成好國家交辦的文物修繕任務,在老工人逐漸退休,技術力量青黃不接的情況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解決技術水平下降的問題,比如成立“古建築技術研究室”研究整理琉璃瓦古建築傳統工藝技術、舉辦技術培訓班、努力培養青年技術人才、修訂古建築工程定額、創辦《古建園林技術》雜志等等,不僅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技術水平,同時也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被業內專家稱為“古建築技術的搖籃”。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從故宮、房二、園林公司退休的老技術人員、老匠師繼續發揮余熱,北京市相繼成立了以他們為主要技術骨干的古建築修建企業,北京的古建修建隊伍很快從兩三家發展成四五十家,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形成了市場競爭的勢態。當時,全國其他省市也是同樣的情況。

    近二、三十年來,古建文物修繕沒有干木料可用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已經涉及到幾乎所有的文物古建修繕項目。在過去,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以房二公司為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房修二公司的倉庫裡存放著大量的木材,隨時供選用,因為那時是計劃體制,古建修建單位可以根據國家有關部門下達的任務事先把木材准備出來,風干備用。故宮這樣的大的文保單位也備有大量的木材。但自從完全企業化市場化之後,在一項工程確定誰中標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會拿出大筆資金事先買下木材存放待用。


    雖然承德市文物局隨後發出聲明,稱合作企業在未征得承德市文物局同意的情況下,單方發布相關廣告,屬於片面宣傳。但據調查,所謂的私人會所目前仍在招募會員,並將於今年六、七月份如期開業。會所的負責人還透露,媒體曝光後,他們的知名度高了,咨詢的人越來越多。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毫無疑問的公共資源,卻一再難擋營利沖動,趕不走文化背後的商業化幽靈。據悉,在北京,太廟、天壇、頤和園、北海等多處文保單位都在搞“副業”,有的把古建改成餐廳經營,還有出租場地賺租金。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太廟經常歌舞升平。電影首映典禮、演唱會、展覽會在太廟絡繹不絕。

    根據“文化宮(太廟)活動場地報價表”,場地租用8時至18時為日場、18時至22時為晚場。報價表顯示,大殿內和廣場早、晚場的日租金為50萬元,其他項目收費每項10萬元。租用大殿平台、無色門內廣場等場地的收費為每場20萬元。

    對於在文物古建內“經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會長馬自樹表示“感到痛心”。他稱,文物是人民的家業,我們的責任是認真守護,無權處置他用。何況現在國家下撥了大量款項保護文物,又有不低的門票收入,但還是滿足不了有些人賺錢的欲望。這樣做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人民,也與國家賦予老百姓更多文化權益的政策背道而馳。

    專家們痛心,網民們亦心痛。“稀裡糊塗”表示,有真金白銀進入,就不管什麼古建築,文物保護單位。深圳一網友稱,不知道那些“商人”對文物價值的概念是不是只停留在蘇富比拍賣場上。還有網友擔心“老祖宗留下的這點東西很快就要給這幫人敗光了”。一律視作事業性收入,應當實行收支兩條線,禁止將經營收益作為利潤的分配,必須將之用於與文物保護有關的事業。

   
    由於完全企業化、市場化,為了節約成本,企業和包工隊都不願意花錢去培訓技術工人。除去項目經理、質檢員、預算員需要持證上崗之外,據我們所知,現有的技術工人中,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連1/10都沒有。缺乏技術培訓,再加上工作不穩定,忙時來,閒時去,造成古建修繕隊伍技術水平極低。已故故宮博物院古建專家傅連興先生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昨天還在地裡刨白薯呢,今天就來修古建了”,真是一語中的。

    在修繕琉璃瓦的工程量、措施、方法都不能最終確定的情況下,要想通過招投標來比出誰優誰劣、誰的報價最經濟、誰的技術措施最得當,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諸多因素都很難確定的情況下,報價最低的,很可能就是技術力量最差的隊伍或是外行隊伍,因為他們對很多不可預見因素不能做出估計,對工程細節往往考慮不到,工程預算中丟項落項很多,他們的報價肯定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