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的土壤。囫囵吞棗地搬到了惠州,充其量只是有形無神的泥塑木雕。山寨小鎮號稱原汁原味的奧地利風情,自欺可以,欺人卻難。確實有一個解不開的崇洋情結,信奉“月亮也是洋人的圓”。一個缺了胳膊的漢唐舞俑,也被叫做“東方的維納斯”;
不可再得的歷史
琉璃瓦建築遭到破壞,就是滅頂之災。然而尤具諷刺意味的是,一面是真正的古建築在漠視中轟然倒地化為廢墟,一面卻又是大興土木在克隆不倫不類的“洋貨”。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山寨奧地利小鎮因為不接“地氣”,沒有精、氣、神,即使一時吸引眼球,也必是昙花一現。家住城隍廟平房區的李秀蘭老人指著自家的老房子告訴記者。
現場的一位拆遷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計劃先用鏟車清除外圍建築,裡面緊挨城隍廟的部分建築,采用人工拆除。 她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並搬出了城隍廟平房區,但是年邁的父母卻一直留在這裡,雖然子女們一直勸說他們離開這裡,但是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大半輩子,老人們就是捨不得,這裡有熟悉的環境,也有熱情的街坊。一些高大建築的一稜一角都他們都拍得十分仔細。一些商販在現場等著,只要看到有人搬家,他們就跑上前去詢問門窗、房梁等木材處理的情況。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坐落於太原市文廟巷文廟內,距離太原的繁華鬧市柳巷不足一公裡。或許是柳巷的繁華過於耀眼,市民幾乎淡忘了這座靜谧的博物館。
博物館前後三進院,院內古木參天,陳列著各地匯集的石雕、石刻等文物。院兩旁的房屋被設計成展廳,展示來自省內各地的展品。走出展廳,院落內四處零散放置著一些古舊石鼓,古殿綠草間有三三兩兩的老年市民與孩童在館內散步、嬉戲,若不是展廳內的各色展品提醒著記者,恍惚間,似是進入了市區內的某處街心公園。周邊的居民已將博物館視為街心公園。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副館長趙志明說,經費短缺嚴重束縛著博物館發展的手腳。
另一方面國家對於省級免門票的博物館會有經費補貼。趙志明表示,經過這幾年的免門票嘗試,也的確發現一些弊端,比如免收門票後對於古建築群的損害比較大,且服務管理成本上升,這對於資金嚴重不足的博物館來說壓力並不小。省民俗博物館開始嘗試與外界合作,為民間收藏家提供足夠的展示場地,彌補藏品的不足,也能有效保護文化遺產。 他們繼續探索著民俗
琉璃瓦博物館的發展之路,近期,省民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專程到陝西學習考察、取經。初步搭建起收藏、展示、服務公眾的平台。雖然小有成效,但資金短缺仍在束縛著博物館的發展,“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資金,民俗博物館會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