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出資百萬修祖宅 探索古建文保新路徑
日期:2016/12/15 1:21: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再過幾天,西園牆角那株140多年的牡丹花就又要開放了。87歲的秦寅源手拄拐杖,站在院子裡的那口明代古井旁,若有所思。在四圍一片拆遷後的瓦礫中間,他留守的這所祖宅還頑強地保存了相對完整的江南民居形態。只是和周邊林立的高樓以及政府推倒新建好的房屋相比,最早建於1864年的這兩進平房明顯有些破敗。
不過,這一狀況將很快得以改觀——今年2月,秦寅源收到了來自江蘇省和無錫市文物部門的批復,由他個人出資修繕祖屋的方案已獲通過。“施工圖3月底就能做好了,報批備案後即可動工。”據悉,此舉在江蘇尚屬首例,初步估算大約需要費用約70萬元。
為什麼要個人出巨資來修繕已被列入省級文物的祖屋?歷史街區該采取什麼樣的方式進行保護?透視小婁巷秦家祖屋修繕的紛爭,其實是城市發展進程中如何留存文化記憶的種種角力。
歷史街區中的
秦氏祖宅
■昔日輝煌小婁巷
從新生路東側工地圍牆後一條極易被忽略的豁口側身進入,小婁巷猝然出現在眼前。西面是熱火朝天修建中的蘇寧廣場、北面是正在緊張施工的二號線地鐵,清晨雨後的小巷,狹長、幽靜、寂寥。一堆草繩捆綁的方磚堆在牆角,旁邊有兩塊石碑,一塊標識了其“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的身份,一塊對其歷史進行了簡單介紹:
“小婁巷,位於無錫老城區之中,東為蘇家弄,南臨崇寧路,西鄰新生路,北靠福田巷。該巷始建於宋,盛於明清。這裡歷來是無錫談氏、秦氏等名門望族的世居之地,進士舉人迭出,名人眾多。現在尚存北面和南面的東半部,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仍保留著大片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築及構件、遺址和碑刻,歷史風貌十分濃厚。”
據史料記載,自南宋以來,小婁巷先後培育出了1位狀元、11位進士、15位舉人和近80名秀才,可謂“人傑地靈”。 為彰顯談氏功績,明清地方官先後為小婁巷建樹了繡衣坊、鐘秀坊、毓秀坊、進士第坊等9座牌坊。談氏家族衰落後,與談家有多代姻親關系的秦氏繼而代之。
太平天國時期,小婁巷大多數房屋毀於戰亂,而今街區內的老舊建築基本為那以後陸續重建。解放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開發商修建的住宅小區、機關單位的行政大樓侵蝕了小婁巷東側、南側的地界,但它依然保存了一些獨立完整的院落及相對完好的空間格局。文物專家對其的評價是“無錫城區現存歷史最久、面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巷弄之一”。
■歷史街區保衛戰
小婁巷50號,可謂其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民宅。沿一條逼仄幽暗的小弄堂往北,貫通整個7進的院子將近百米,這在整個無錫都很罕見。其中第三、第四進,則是秦寅源一直居住的“福壽堂”。
談起秦家的歷史,秦寅源的兒子秦紹楹一臉自豪。小婁巷秦氏為宋代著名婉約派詞人秦觀後裔,明末清初以來,秦氏族人“一門三探花”,漸成江南一大望族。近代如從福壽堂元勳、廣收秦氏家族文化的秦煥算起,第二代有法律名家秦堃培、經史名家秦復培、主持地方公益的秦謙培、商務中華世界書局編輯秦同培、現代照相制版人秦履培;第三代有不畏權勢的國學大師秦毓鈞、光復無錫的民主革命家秦毓鎏;第四代有《申報》譯政和世界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秦燮源、愛國才女秦森源、民間文史學者秦寅源、建築學家秦麟源等等……
秦紹楹說,他們是錫山秦氏最著名的“河上秦”,祖上世居在六箭河一帶,除了現在的崇寧路兩岸外,南到鎮巷、中市橋巷、歡喜巷、岸橋弄,北到縣下塘一帶。但如今秦氏在城中完整的古宅只有小婁巷46號“修儉堂”和50號“福壽堂”。即便是這兩所古宅,它們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命運,也只能用“幸存”來概括。
1997年,一家房地產商提出要對小婁巷進行改造開發。這讓對小婁巷有深厚感情的談、秦兩族擔心世居之所將遭破壞,於是6位老人秦寅源、談景清、談汗人、秦民權、秦山樂、談興寶就開始奔走收集小婁巷歷史資料,欲申請小婁巷為文物保護單位。
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主任阮儀三、無錫市文化局副局長顧文璧等13位規劃、文物專家的支持和認定後,2002年10月,“小婁巷”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包括小婁巷50號在內的25個門牌號的現存古建築。
但小婁巷地處城區核心的優越位置、雜居混亂的破敗景觀,還是讓政府部門下定決心要對其進行改造。2008年底,小婁巷所在的崇安區政府決定利用其古樸的建築風格將這裡打造成“慢生活體驗區”。2009年初完成規劃設計,計劃投資三至四億人民幣,到2010年底完成對小婁巷的整體修復。
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無錫市建設局陸續向小婁巷居民送達《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裁決書》,要求270余戶居民15日內遷出小婁巷。部分居民向江蘇省建設廳申請行政復議,2009年8月,撤銷了無錫市規劃局核發的有關小婁巷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9月3日,再次撤銷了無錫市建設局對小婁巷的房屋拆遷許可證。
不過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工程並未停止。來自崇安區的官方消息稱,2012年預計主體工程全部竣工。在現實考量下,急於改善住房條件、願意接受安置的大多數居民選擇了領取拆遷補償款,陸續離開了小婁巷。那些未列入文物的房屋,則被推倒等待重建。到目前為止,小婁巷尚有7戶居民沒有遷出。
為什麼要自己修繕祖宅
走進有百余年歷史的“福壽堂”,除了屋內添置的一些家用電器稍覺現代外,古舊的氣息十分濃郁。山牆上斑駁的水漬、木器經年的煙火色,無不顯現出歲月久遠的印記。
■最初有意由政府修復
秦紹楹坦言,“福壽堂”雖然大體結構保存完整,但“外觀相形破敗”,的確需要一次大修。在上報給文物部門的方案裡,此次修繕整治的原則是“維護構架,揭頂修理”。
據秦紹楹介紹,“福壽堂”自1864年建造第四進和祠堂、1877年建造第三進以來,盡管歷年有維護保養,但全面的綜合性的修理沒有實施;1937年11月,日軍飛機空襲炸毀“福壽堂”西邊落第四進平屋二間和第三進西邊間。日軍占領無錫後,將第三進部分門窗拆除烤火;1997年受北面“佳福大廈”打樁施工影響,封火山牆倒塌或傾側,部分牆面開裂;2010年原無錫市第一人民醫院大樓部分爆破拆除和蘇寧廣場地下基坑建設,幾次爆破拆除支架的作業均影響了相距百米的小婁巷50號。
秦紹楹表示,包括“福壽堂”在內的小婁巷一系列古建築被列為省級文物以及後來崇安區政府提出改造計劃後,他的父親秦寅源最初是有“讓出祖宅由政府修復”的意思的,並且做好了相應的准備。為了清理十代人積累下來的文物、古籍,秦寅源不顧年老體弱在家裡頂著高溫,將他所關心的圖書打包整理。2009年7月14日,秦寅源將包括最早版本且是孤本的《紅樓夢》人物圖詠、秦氏文獻等資料無償捐給了無錫檔案館,當天即心力交瘁猝發腦梗塞。
但隨後了解的事情,讓秦寅源和秦紹楹徹底打消了將祖宅交給“不講文物政策”的施工方的念頭。
■心存疑慮擔心商業開發
秦紹楹獲得的一份規劃圖顯示,將來小婁巷街區除了幾處文保建築予以保留外,將在新修的建築裡開辟茶室、餐廳、KTV、音樂酒吧等。
早在2009年3月份關於小婁巷開發的一次聽證會上,也有居民擔憂質疑:所謂的保護性修復,會不會是把原住民趕走取得土地使用權,然後再建造假古董、假文物搞商業開發?
這樣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與小婁巷一路之隔的文淵坊在2000年啟動“保護性修復”,歷時5年,共搬遷了300多戶居民,目前該處仍有7處文物保護單位。記者在文淵坊周邊看到,臨街基本是店面,裡面還開有一家叫“滋身堂”的茶樓。即便是修復好的佚園(秦毓鎏建於民國初年的故宅花園),秦寅源也認為好幾處景致的修改與原貌不符。
秦紹楹提及,2004年,秦氏宗親曾表示願意出資5000萬,將小婁巷內的秦家舊宅集體修繕,但未獲崇安區的許可。他認為,遭拒是因為這麼做“不會給相關部門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
准備怎麼修繕祖宅?
■找到法律依據決定自修
秦紹楹正是在2009年3月份的那次聽證會上意識到,要想完好地留住“福壽堂”,必須趕在整體搬遷推進之前,取得與政府同等的修繕主體資格。他從《文物保護法》中找到了法律依據。該法第21條規定:“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他和父親商議,決定自己出資來修。
2009年6月,秦寅源向江蘇省文物局提交了《關於修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小婁巷50號行政許可的申請》。當年7月31日,省文物局復函同意。
2010年7月,無錫市文化遺產局也發函給秦寅源,由他委托具有文物保護勘察設計資質的單位,編制修繕設計方案,並將方案報市局轉呈省文物局審批。
接下來的進展並不順利。為了弄清房屋該怎麼樣修繕,秦家在向相關方索要批復文件及維修方案時,被告知不能提供,並且提出修理費要300萬元,還是讓政府統一修復。
“倒不是我們出不起這筆錢,而是秦家歷代文人、低調淡泊,因此對房屋的要求是遵循‘聊蔽風雨、不雕不飾’的祖訓。我們要做的是美容,而不是整容。”秦紹楹說。
■修繕方案獲省文物局批准
按照無錫市文化遺產局的回函,秦紹楹開始尋找具有資質的單位做勘察設計。部分單位“婉拒”,最終蘇州蒯祥古建園林設計有限公司接受了委托。在對“福壽堂”進行實地勘察後,他們根據家族史料和無錫地區古建築特征,分析辨明原有建築布局形式和空間條件,編制了修繕整治方案。秦說,這筆費用為3萬元。
勘察顯示,房屋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維修面積為250平方米。方案具體到了地面、木構架、椽望、屋面、牆體、門窗、室外地坪等各個細部,經費概算是65萬元。根據秦紹楹的想法,修繕整治後,將把第三進的部分房屋用來展示秦氏家族的歷史文化,第四進仍作為生活起居之用,最大限度保護主體原狀。
2011年12月,秦紹楹將最終修改確定的修繕方案上報給無錫市文保部門。2012年2月1日,江蘇省文物局下文表示原則同意該方案,並提出了防治白蟻、細化照明線路、布設排水管網等意見。2月12日,無錫市文化遺產局也批復要秦按省文物局批復進一步修改完善設計方案,組織編制施工圖,報市文化遺產局審核同意後組織施工。秦紹楹說,他相信自己修繕後的祖宅是真正的“原汁原味”,並歡迎愛好無錫民居的游客前去參觀。
對話楊建民(無錫市文化遺產局局長)
產權人自擔修繕
是最好的方式
記者:如何看待非國有文物的維修問題?
答:作為文物管理部門,文物保護人人有責。政府承擔維修責任,應該給予鼓勵。對於個人來講,願意修也應給予支持和關注。如果小婁巷的居民都像秦寅源先生這樣,就不存在要求政府出來修繕了。作為文物的產權人和使用者,首先要愛護文物,要承擔日常的維護。即使不是文物,也要保護自己的財產,一般的公寓還要交納大修基金對吧?這不是道義,而是文物法的要求。文物的產權人有能力修而不修,政府可以采取強制修,錢由你來出。但如果你確實沒有能力,則可以提出申請,政府給予幫助。
記者:如何看待保護文物和改善居住條件的矛盾?
答:小婁巷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之後,我們的壓力很大,最提心吊膽的就是火災。裡面居民用的是明火,現在禁止使用了。還有的3開間住5戶,爐灶在裡面,外邊還臨時搭一個,萬一有一個火星,就會火燒連營,我們也逃不了干系。
每次我們去小婁巷老百姓都罵罵咧咧,說都是因為你們把它列為文保單位,讓我們的生活改善不了。我們也一直向上面反映,後來政府來承擔保護責任,這在全國也是少有的。當然也有些居民不太理解。我要講的是,政府以實施文物保護項目立項,而不是商業開發,這是定性;土地采取的是劃撥不是拍賣,這是從源頭杜絕;三是維修方案經過審批,不是領導一拍腦子決定。這三個前提到位,基本不會出差錯。
記者:你覺得為什麼會出現不被理解的情況?
答:我覺得這裡面主要是理念問題。偏差在於,原來有居民認為我家是文物,就應該國家給我修,到最後才提出自己來修。如果早就提出,我們就支持。而且我們在市裡開協調會也提出來,這種方式最好。沒有能力自己修,政府負責安置;有能力的給予支持,還有補貼,但這個理念大家接受不了。政府把公共設施弄好,居民有些實在不能解決的,比如大雜院,通過置換,疏散一點。後來發生很多矛盾,大家也存在溝通理解上的問題。本來無錫4個街區都准備采取這樣的方式,不是說一定要趕你走。
還有個現行政策的問題。因為作為文物的房子沒有具體價值的衡量標准,現在一般參照城市拆遷的評估。但在具體執行中,房子的經濟價值和文物價值就混在一起了,你說文物該值多少?政府沒有這方面的規定。我們現在碰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一位名人後裔,死活不搬,說我這是明代的房子,一年該多少錢,你算算值多少?這個就恐怖了。房子很大,他自己又沒有能力修,最後還是政府出錢完成修繕,但條件是有人來參觀,你要給人開門。
還有第三個矛盾。作為傳統民居,居住者不希望打擾,保留個人隱私。當然政府不要把每個文物保護單位都變成旅游地,但對原住民來說,也需要有開放的理念和心態。
記者:為什麼改造進程推進得很緩慢?是政府和居民難以達成共識嗎?
答:小婁巷是一個殘破的街區,本身占地面積1.19公頃,就這一點還差點沒留住,這是上個世紀城市開發過程中造成的,周邊都是商圈,後來硬性把這一點保留下來。政府投入大概近10個億,爭取今年完工,但我估計完不成。不能急,修繕本身很慢,能保留的、該拆除的、采取什麼方式都要慎重考慮,它不像空地上搞土建,一蹴而就。一些表面看上去好的建築,揭頂一看,一塌糊塗,要修又得走程序,研究會診,所以工期拖得很長。
第二,對當地老百姓來說,大家的利益、觀念都不同,眾口難調,所以只能尊重大部分人的意願。個別居民由於種種原因,比如熱愛祖宅,要呆在裡面我們也支持,但是手續也要辦。本人有意願、有能力,提出自己修繕,我們可以給予一定的幫助,比如組織論證、技術指導、協調與區政府的關系、提供一些前期我們所做的資料等。
記者:歷史街區的保護有哪些模式?
答:主要有3種。一是原住民的保護要達到兩個標准,即保留傳統的建築肌理和居住結構,二是保留傳統的社會形態,如鄰裡關系、社區組織等。相對來講,它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而不是現在的大雜院狀態。像秦先生一家有400個平方米,不存在雜居,條件當然很不錯。但由於歷史原因,很多原住民一戶人擠在十幾平方米裡;要麼就是把房子租出去,而租戶並不珍惜臨時居住的環境。因此需要有經濟實力、真心喜歡這樣的居住環境、願意投入改造的人來,否則本身具有文化內涵的街區看上去顯得很髒很落後。有兄弟城市探索了一種模式,即政府作為中介,先收購進行維護,建好基礎設施,出讓給有能力、願意居住的人,但目前我們在法律上跳不過去這道檻,因為文物是不可買賣的。
第二種就是政府承擔保護責任,出資金維修,解決改善當地居民的居住條件。無錫現在就是這樣做的。
第三種就是上個世紀流行的拍賣土地給開發商,僅僅保留一兩個點,歷史風貌全改變了。現在還能這樣做嗎?不能!何況目前政府也有財政實力,拿出幾個億來做文物保護怎麼就不行了?
記者:你覺得目前社會對文物保護的意識足夠了嗎?
答:我認為現在還處於一個過渡階段。上個世紀為了提高生活水准,過所謂的現代化生活,修道路、建高樓,這個階段存在毀壞文物的現象。現在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文化消費了。比如到鄉村,就要看寧靜、典雅、質樸的風味,到處是人就不對了。現在還是有點急功近利,覺得花了那麼多錢怎麼還冷冷清清的?管理者有壓力,社會也有批評。但我相信隨著經濟發展、人的素質提高,會反過來追求這個東西,而不是去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