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陝西省榆林拓家峁寨山遺址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陝西省榆林拓家峁寨山遺址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日期:2016/12/15 15:07:07      編輯:古代建築

   最近,省考古工作者對位於橫山縣魏家樓鄉的拓家峁寨山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這一文化遺址反映出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先民在生產生活中的諸多智慧。

    這一項目是為配合國家“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的文化、農業和環境研究”課題進行的陝北大理河流域考古調查項目的組成部分。多年來,省考古研究院對該地區的考古調查已進行過4次,近期又對拓家峁寨山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此次拓家峁寨山遺址發掘面積1000余平方米,發現房址12座、灰坑11座、灶坑及火塘15座、護坡石牆3段、踩踏面多處,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和骨器。12座房址多為單間房,平面呈方形或橫寬式長方形,地面式房址多以石塊砌牆,半地穴房址或為生土壁、或以石塊貼築生土壁形成石壁,地面和牆裙均以白灰塗飾。房址多為2間一組,沿人工修築的平台環繞山體成排分布,房址間發現有踩踏地面相互連接。此次發掘了4座同時修建的連間排房F5-F6,這在陝北溝廟底溝二期文化中屬首次明確的發現。4座房址總跨度近20米,均為地面式建築。其中F4和F5以厚70厘米的石牆圍築而成,石牆殘高50-167厘米,二者共用一道石牆作為界牆,其他三面牆體未發現明確跡象,可能為土牆或籬笆類簡易牆。由於兩座石牆房址的牆體和側面均是一次性建成,從而可確定,這4座房址在建造之前就有統一規劃。

    該遺址出土陶器絕大多數為灰陶,飾紋以籃紋、繩紋為主,可辨器類主要有近平底的帶鈕尖底瓶、直壁缸、圜底缸、深腹罐、斜腹碗、折腹缽等,屬大理河流域廟底溝二期文化階段遺存,距今約五千多年。拓家峁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陝北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特征、聚落結構、社會關系、人地關系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