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聰明巧用 鸱吻當做建築物上的避雷針
日期:2016/12/15 1:30: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古代那些琉璃瓦建築木頭的太多啦,照這個理論,那麼山西應縣的木塔豈不是應該燒過無數次了?其實不然,我們的老祖先有很多防雷的智慧——比如“避雷針”。
悉以文石為階砌,至今猶存。”這個類似於避雷的屋子,講的是一個孝子因為媽媽怕雷,就用某種石頭建了個絕緣的屋子。中國古代很多建築物都有了初級避雷裝置,就是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接一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
避雷針,又名防雷針,是用來保護建築物等避免雷擊的裝置。在高大建築物頂端安裝一根金屬棒,用金屬線與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屬板連接起來,利用金屬棒的尖端放電。
法國旅行家卡勃裡歐別·戴馬甘蘭1688年所著的《中國新事》一書中記有:中國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結一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生雷電的時刻就大顯神通,若雷電擊中了屋宇,電流就會從龍舌沿線睛行至地底,避免雷電擊毀建築物。這說明,中國古代建築上的避雷裝置,在大批量和結構上已和現代避雷針基本相似。
避雷針的防雷作用是它能把閃電從保護物上方引向自己並安全地通過自己洩入大地,因此,其引雷性能和洩流性能是至關重要的。避雷針的引雷性能已有實驗和理論分析如下: 一個豎立在平地的避雷針其引雷空域如圖1所示[1]。其中簡化包絡線是一條拋物線,此線即為在正、負雷雨雲下該避雷針的50%擊針擊地平均分界線。圖中小圈為空中各點實驗放電統計數據,表示模擬實驗下行先導的針尖位置,黑圈表示百分之百擊針,白圈表示百分之百擊地,黑白各半表示50%擊針及擊地。
保護范圍:距地面hr處作一條平行於地面的平行線,以避雷針的針尖為圓心,hr為半徑畫弧,交水平線於A、B兩點,又分別以A、B兩點為圓心,hr為半徑,從針尖向地面畫弧。如圖1所示,則圖中曲線就是避雷針保護范圍的邊界,保護范圍是一個對稱的錐體。
常規防雷電可分為防直擊雷電、防感應雷電和綜合性防雷電。防直擊雷電的避雷裝置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體;接閃器又分為避雷針、避雷線、避雷帶、避雷網。
一種保護建築物和電力設備免遭直接雷擊的裝置。其作用是將雷電流引向自身,並使之安全洩入大地,從而使被保護物受到遮蔽。
最早的避雷針出現在中國
據《後漢書》記載,一次當時的重要琉璃瓦宮殿未央宮和柏梁台遭雷電襲擊發生火災不久,就有一位名叫勇之的方士向漢武帝建議,在宮殿的屋脊上安裝“鸱魚”來防止災難。此後兩千年來,我國古建築的屋脊上大多安裝這一類金屬瓦飾,有的是龍,有的是飛魚和雄雞,它們雖然形狀各異,卻都有尖狀物指向天空,盡管沒有引導線與地面連接,但大雨淋濕的屋檐和牆壁自然起到了連接地面的作用。由於這類瓦飾高於建築物之上,即使是猛烈地落地雷,也通常只是擊毀瓦飾而保留建築物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