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中軸線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 很多古建築都將修繕完畢

中軸線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 很多古建築都將修繕完畢

日期:2016/12/15 1:30:2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北京中軸線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很多建築都建築在對稱軸上,稱為中軸線。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長約7.8公裡。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標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中軸線申遺預計將於今年9月前納入國家預備申報名單,如果各項工作順利,最快將在2013年實現申遺。

    北京中軸線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  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很多青磚建築都建築在對稱軸上,稱為中軸線。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長約7.8公裡。

    古代北京城市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門到鐘樓長7.8公裡的城市中軸線,這是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傑出的城市設計范例之一。北京比較明確的中軸線起於金代,一條御道貫穿外城的豐宜門、皇城的宣陽門和宮城的應天門。元代,中軸線正式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  北京中軸線,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麗正門。

    北京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今天正式啟動,包含故宮、天壇、永定門一線的古建築群有望以“軸線”的形式整體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市文物局同日啟動了中軸線文物保護工程,先期將對大高玄殿、北海萬佛樓和闡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築進行修繕。

    北京中軸線南起外城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越過萬歲山萬景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鐘樓的中心點。在遠古中國流傳“大禹匯諸侯”的故事。這個故事說,大禹在成功治理水患後,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氏族部落,決定在黃河流域的塗山(今安徽懷遠)拜會天下氏族部落的首領。當時,得到消息的氏族部落首領都來了,人數有成千上萬。九州,按順序排列分別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最大、最多的含義。當時,人們認為,“九州”已經涵蓋了天下。

    中心、中央的思想到2500年前中國步入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思想、學術空前開放,又有了一次升華,這就是孔子關於“中庸”的思想及論述。孔子認為“不偏為中,不變為庸”。我們常說中國的“中”,就是一個長方形再加上一豎。

     中國”名稱源於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含有“中央之國”  北京中軸線的意思。“中央之國”的思想源於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族,他們比同時代的一些部落氏族更早一些進入農耕社會。在農業生產和農耕生活中,經過長時間的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特別是與洪水作斗爭,對天地運轉、節氣變化、植物生長有了比較領先的認識。例如,在中國古代先民創立的“陰陽五行”學說中,就確定“土”的位置在中央;同時,在各種顏色的土中,又認定“黃土”在中心或中央。由崇尚黃土地到崇尚明黃顏色,是中國古代社會由原始走向封建等級社會的一個顯著標志。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不僅崇尚黃土地,還尊崇黃顏色,黃顏色被演繹成為皇權和高貴的象征。

    新時期的中軸線融入了更多城市功能,強調市民化、開放化。目前中軸線周邊已形成多個功能相對成熟的地區,如什剎海、南鑼鼓巷、前門、大柵欄等傳統商業街,故宮及天壇周邊的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天安門城市中心廣場,以及中南海、東交民巷地區相對集中的政務服務區。

    陸續開展10余處中軸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修繕和環境整治工作,如故宮的修繕與周邊皇城牆遺址公園環境整治工作、天壇神樂署搬遷修繕以及火神廟騰退修繕等。

    當天發布的首批中軸線文物修繕名單中包括大高玄殿乾元閣、北海青磚萬佛樓和闡福寺等古建築群。大高玄殿是中國唯一一座明、清兩代皇家御用道觀,現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海萬佛樓於1770年竣工,現僅存寶積樓、妙相亭、致爽樓、琉璃門(普慶門)、石經幢等建築,建築面積約952平方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