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寨外國建築與強拆傳統建築

山寨外國建築與強拆傳統建築

日期:2016/12/14 11:51: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鄭州“凱旋門”

最近頗受關注的建築,是“雄踞”在鄭州西四環某家居市場廣場上的山寨版巴黎凱旋門。

這座“凱旋門”高約20米,前面是一處噴泉,噴泉周圍的4排羅馬柱旁邊,各有多個高約2米的人物肖像,十足“巴黎范兒”引得不少市民慕名而來,圍觀拍照。

在國內,如此這般的山寨建築並不鮮見,從天安門、故宮、天壇,到英國“大本鐘”、倫敦塔橋、埃菲爾鐵塔、悉尼歌劇院、白金漢宮,諸多世界著名建築似乎都可以找到“失散多年的兄弟”。對於這樣的現象,曾有外國媒體刊文諷刺:“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嗎?可以,如果你在中國。”

有意思的是,在不少地方“山寨”優秀文化遺產和經典建築藝術的同時,許多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中國古建築卻沒有得到恰當的保護。在唯利是圖的發展理念下,作為文化符號而存在的建築被強拆的事件屢屢發生。

一邊是依葫蘆畫瓢、空有其表的東施效颦,一邊是“時不我與”、沖鋒陷陣一般地與歷史決斷,這其中的復雜心態,實在讓一旁的看客也為之焦慮和糾結,而這其中最根本的“病灶”,恐怕還是對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的缺乏。“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於是哪怕一座建築徒有其表,也是模仿別人的好過自家祖上傳下來的。殊不知,人家的建築也有人家的歷史意義,延續著人家的文化血脈,生搬硬造過來,除了讓人“到此一游”、側目一笑之外,還是跟咱扯不上“幾毛錢”關系。

建築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文化課、歷史課。保護好咱自己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也是對老百姓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的保護。也只有保護好了老百姓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中華優秀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社會才能健康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