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南京城有多大?北到北門橋,南到中華門,東到大中橋,西到水西門。日前,在南京市委宣傳部舉辦的“市民學堂”上,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鄒勁風表示,雖然歷經歷代戰火,南京沒有留下多少南唐的遺跡,但其實處處可以看到南唐,因為我們身處的這個南京城,就是在南唐城的格局上建起來的。
鄒勁風表示,南京歷史上的發展有幾個環節,從楊吳到南唐時候,金陵重新被定位為當時的政治中心,當時金陵城所建立的、恢復的這個城的格局,後來被宋代和元代繼承,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大規模地重建應天府城的時候,也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擴建的。
水西門是南唐最重要城門
“南京這座古城,現在如果要去探尋南唐所留下來的痕跡,到哪裡去看呢?首先就看留下的城市格局。”鄒勁風表示,這個城市格局到現在依稀可見。明代建造了一個宏偉的城牆,城牆的西南部一直到東南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賴了南唐的基礎,當時南唐時期重修南京城,在城的北面,連接起原有的河流,構成了一條北面的護城河,就是現在的珠江路到廣州路到五龍潭一帶。這一帶仍然是南京城的中部偏北的主干線,而這條線在南唐時代是南京的北界,金陵城的北界。朱元璋時代把城區繼續往北擴。
南唐又利用了金陵城西的原先長江干流的殘余部分,也就是現在城西的秦淮河,即外秦淮河。這條河到了現在的水西門,鄒勁風表示,水西門在南唐時代是南京西面最重要的城門,進出都要經過這個門。南宋時,陸游曾到金陵來,他的游記留下了對當時南宋時代金陵城的記載,他提到從現在的水西門開始,再從中華門到通濟門這一帶的城牆,是高大巍峨,是南唐時代的建築,這道城牆的走向和明代的城西到城南的走向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說明初的營建也利用了南唐城的遺跡。
護城河布局改動最大
鄒勁風表示,當時的古都建設,是護城河和城牆相結合的,為了構築環繞全城的護城河體系,楊吳時代對當時的護城河的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動。在當時的南京城內,作為一個都城,有一個皇宮,這個皇宮的主干就是現在的洪武路,從內橋到洪武路,從南端內橋一直到北端北門橋這裡,就是南唐的宮城的主干線,宮城的外圍要有一條環繞宮城的護城河,南唐時代就利用秦淮河部分水流,以及城東清溪河流,把它引到現在的城內,構成南唐宮城外面的這條護城河,這就是現在的中秦淮的由來。
另外秦淮河的另外一支也被分成繞著通濟門,從東水關入城,另外一支就南下從雨花門繞中華門等等到鳳台山這一帶北上,構成城東南到西南的護城河,這是現在的外秦淮。“所以原先的秦淮河經過楊吳和南唐之後,被分成三支,也就是現在的中秦淮,內秦淮和外秦淮,這三支之中唯有內秦淮是原先最早的秦淮河的干流。可以說,我們現在的南京的格局,有很大一部分楊吳南唐時代金陵城的影子。”在這個新建的城中,當時主要設了8個城門,北門在現在的北門橋,南門在現在的中華門,東門就是在大中橋,西門已經不存在,但是南唐西面最重要的城門是龍光門,也就是現在的水西門,所以南唐主要的城門仍有跡可循。
鄒勁風表示,南唐宮城的南門是現在的內橋,從內橋直到中華門之間,現在還有一條交通的干道,那就是中華路,是南唐金陵城的御街,可以說這條路作為南京城南的中軸線主干,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
“一千年來,南京作為南方首屈一指的政治中心,多次遭到戰火的摧毀,很多南唐遺跡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南唐留下的這座城池各種的框架,它的格局,仍然可以探尋到。”
清涼山上還有南唐井
除了總體上的格局,南京城內還有一些地點可以依稀看到當年的南唐城。比如清涼山。南唐時代,山上建了寺廟,稱為清涼大道場,因為南唐的皇族每到夏天要到此地避暑,所以在此地留下了一些遺跡,比如現在的清涼山還有一口井,據說當年叫“保大井”,保大是南唐中祖李景的年號。另外就是現在的水西門一帶。這裡當時是秦淮河入長江的口,是當時的商旅客商聚集非常熱鬧的地方,水西門的繁榮也是由此而來。
鄒勁風表示,南唐開始還開設國學,南唐的國學一個是在廬山,另外一個國子監就是現在的夫子廟一帶,南唐滅亡之後,夫子廟地區作為金陵城的教育中心這種傳統,被宋代以及元代繼承,到明、清代一直延續下來,夫子廟到明清時期,還是東南地區的考試中心。另外就是存至今日的南唐二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