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西工美 · 微科普】榫(sǔn)卯(mǎo) 十二式

【山西工美 · 微科普】榫(sǔn)卯(mǎo) 十二式

日期:2016/12/14 11:11:2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兩塊木頭,用釘子釘在一起,它們只是兩塊木頭。但是,當木匠把多余的部分鑿去,一凸一凹,木頭便有了陰陽,有了思想,有了情愫。它們也有了新的名字——榫(sǔn)卯(mǎo)。

這種千年的技藝,發展進化至今,已多達百種,並廣泛應用在包括建築、造船、家具之中。本文基於木創車間制作的十一種十二式經典榫卯,詳解它們在古典及新中式家具中的用途。

 

格角榫

 

格角榫大都使用在幾、案、桌、椅等的面框架部分。桌案的邊框一般分長邊和短邊,長邊稱為“大邊”,短邊叫做“抹頭”。大邊做榫頭,抹頭處則作榫眼,這樣就把明榫放在兩側。在大邊和抹頭的兩端分別做出45°斜邊,將沒有紋理的木材橫斷面隱藏起來,而將色澤優美的花紋的縱切面外露,給人以絕好的視覺效果。

 

 

格角榫也有明榫與暗榫之別。古代家具多為明榫,明榫有個好處,可以用楔子填入榫卯接合處的空隙增加連接強度。而現代用機器加工,可以做的比較精密,通常做暗榫。

 

 

方材丁字結合

 

丁字結合廣泛運用於橫財和豎材的連接。

 

如桌案或大櫃的枨子和腿足的連接,杌(wù)凳橫枨以及床圍子、桌幾花牙子的橫豎材攢接,都是方材丁字形接合的例子。

 

粽角榫

 

粽角榫—明榫

 

 

三個外露面中有一個面出頭的粽角榫,出頭部分也常被置於不容易看見的地方,如博古櫃的頂部。

 

 

粽角榫—暗榫

 

 

明式方凳、案幾等3個面都外露的角,則采用不出頭的暗榫。

 

 

抱肩榫

 

抱肩榫是用在桌面、腿跟裙板之間連接的榫卯結構。

 

 

有束腰的方桌、條桌、方幾、長條幾多采用。

 

 

攢邊打槽裝板

 

攢邊打槽裝板是中國木器家具最重要的一個榫卯組合,古典家具中的桌面或凳面最常采用的結構。

薄板拼合加穿帶,構成面心板。面心板裝在四根邊框組合後預留的空槽內,這種組合稱為攢邊打槽裝板。這個組合實現了薄板當厚板使用。同時使木板受氣候和干濕影響後的漲縮控制在邊框開槽的空間內,不同季節施工,工匠會按照不同的比例預留漲縮縫隙。

這個組合的使用和推廣使木材的科學化應用進一步提升,它不僅解決了木材漲縮所帶來的影響,對木材的節約和合理使用也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創新技術。

圓柱丁字形結合榫

 

椅子管腳枨與凳椅的腿足相交處,四出頭官帽椅的搭腦、扶手和腿足的相交處等都可以看到圓柱丁字結合的例子。

 

 

圓柱丁字結合的造型比較簡約,在新中式家具中經常被用到。

 

 

挖煙袋鍋

 

又叫“椅類搭腦及扶手末端彎曲向下彎扣”,不光有直角,還有斜角。

 

椅子扶手、靠背椅和木梳背椅的搭腦部分最為常用。

 

 

楔釘榫

 

又叫銷釘榫,它在異位的來去榫中間橫插一根方形的木銷,使之無法脫開。

 

多用於圓型家具的邊框組構,以及圈椅“月牙扶手”的拼接。

 

 

裹腿枨[chéng]

 

兩枨轉角處相交將腿足纏裹。

 

多用於圓腳家具。如圈椅,圓腳茶水櫃等。

 

 

椅盤邊抹與椅子腿足結構

 

 

 

 

這種結構在圈椅中比較常見,椅子腿足與扶手上下一體是比較考究的做法,整體強度高於比上下分為兩截的結構。

 

 

走馬銷

 

走馬銷用在構件的暗處夾縫中,明處看不見。

 

比如羅漢床,用在圍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或者靠背扶手椅,用在扶手與座面及靠背與扶手間。

 

榫卯的合理運用和制作的精密程度,不僅直接關系到家具的結構是否嚴謹、牢固,影響到家具的使用壽命,更關系到家具的美觀和藝術性。一件家具如果遍布釘眼,接合扭曲,都不能算一件“能用”的家具,藝術性和收藏價值更無從談起。

 

 

(來源: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