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古鎮是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日期:2016/12/15 1:29: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官渡鎮位於昆明東南郊,歷史悠久。是昆明地區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
官渡古鎮大門(大牌坊)位於昆明東南郊 8 公裡處,地處滇池北岸、寶象河下游,占地 17 平方公裡。 官渡古鎮文化古跡眾多, 人文景觀豐富, 在不到 1.5 平方公裡的面積內就有唐、 宋、 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官渡曾是一個譽滿滇中的古渡口,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古鎮之一,唐宋時已是滇池東昆岸的一大集鎮,元代與昆明同時設縣,明清已成為商業、手工業很發達的鄉鎮。昔日官渡,商賈雲集,高塔輝映,有五山、六寺、七閣、八 廟和眾多人文景觀, 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文化建築遺址。
早在唐代,“窩洞”便是南诏王公游覽滇池時理想的駐足之地。宋代,大約在1180年至1190年間,駐守“鄯闡”的演習高生世,常乘舟至窩洞游覽。高生世的船繩於岸邊,於是便把窩洞命名為“官渡”。高氏似乎對官渡情有獨鐘,干脆把官渡劃為自己直接管轄的治所,於窩洞置官渡縣治,並修建了城池。
斗拱出45度翼形拱,富於裝飾。正面外檐琉璃瓦裝飾華麗,明間檐下飾雙鳳朝陽透雕,檐柱頂端飾木雕麒麟,四角梁出頭刻成鳳形狀,造形生動,仍然保留了宋代建築的風貌,具較高建築藝術價值。它們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官渡“六寺之首”妙湛寺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後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遷建於現址古鎮的中央。寺內建有東、西兩座13層密檐實心方形磚塔。
金剛寶座塔原為印度伽耶城尼連禅河畔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處的紀念塔,稱為“佛陀伽耶大塔”。又被稱為“壇城”,即“神壇”。塔座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衛著中間一座高大錐形塔。四周四幢依順時針代表阿閦如來、寶生如來、彌陀如來和不空如來。
中央建高16米的主塔,四角配以高8.84米的小塔。主塔宏巨雄偉,小塔小巧玲珑。主塔與小塔都由須彌座、塔身、塔頸和塔剎組成,但式樣不同,風格迥異。大小塔相映生輝,十分諧調。高聳俊秀的塔剎,簇擁聳立,猶如雨後春筍,爭相破土,形象輕盈俏麗,有一種飛動之美。
銅鑄傘蓋上的手持寶劍、琵琶、珍珠傘、花狐貂等法器的四大天王,以及跨空的塔基頂部中心嵌砌的鑄有九尊佛像的銅質金輪,鑄刻也極為精美,顯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 官渡古鎮官渡是藏傳佛教進入昆明地區的登陸地,妙湛寺石塔的建築留下了藏式密宗佛塔深深烙印,這鮮明地體現在喇嘛塔式的塔身建築上。
但這座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的石塔,永遠是他們智慧和才華在後人心中樹立的豐碑。寺廟裡的鐘罄之聲和書院裡朗朗讀書聲透過朝雲暮雨悠悠飄來;高聳的密檐塔和金剛塔直指蒼穹,猶如神人大師揮動大筆,贊美天地,祝福人間。岸邊大片杏樹林中,牧童捉迷藏,玩游戲,充滿稚氣的歡快;游客賦詩、飲酒,對奕作樂,笛韻悠揚。街市上車來人往,人頭攢動,每逢廟會期間,不僅市區居民前來參加廟會,鄰縣居民也蜂擁而至。
鎮上的傳統琉璃瓦民居也在有計劃的修繕,同時,民俗民間文化活動以及傳統風味小吃逐步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在規劃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聯系著悠久燦爛歷史和光輝未來的古老而又年輕的的新官渡。蒼山十九峰,巍峨雄壯,與秀麗的洱海風光形成強烈對照,其峰序自北而南依次為:雲弄、滄浪、五台、蓮花、白雲、鶴雲、三陽、蘭峰、雪人、應樂 、觀音、中和、龍泉、玉局、馬龍、聖應、佛頂、馬耳、斜陽。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 00米以上 ,有七座山峰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海拔為4122米。
在官渡古鎮二期開發規劃中,還將建設總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的“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等項目;將有兩棟古建築交由文化部門管理使用,將建成“昆明市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昆明市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碑刻博物館”、“官渡古鎮民俗博物館”3個博物館,集中展示官渡區璀璨的民族文化、官渡古鎮的歷史沿革及一些傳統習俗。
負責官渡古鎮二期開發的公司負責人表示,他們將進一步挖掘、傳承各種“土得掉渣”的手工藝、飲食文化,比如調糕藕粉這些快要消失的小吃,還有古風驿站等以後都能在官渡古鎮見到。官渡古鎮的修復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的重建和回歸,遠比古建築的琉璃瓦修復重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