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建築 古韻雅容唱古今
日期:2016/12/15 0:56: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建築紅磚白石自成風格
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
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吊腳樓”(木樓),他們就地取材,十分簡樸,卻獨具風格。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御牆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番仔樓”。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楊阿苗故居、黃宗漢故居、李光地故居等。
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位於南安市官橋鎮漳裡村漳州寮自然村,系清末旅居菲律賓的愛國華僑蔡資深建造。該民居既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建築和雕、塑藝術,又生動反映了受佛教、伊斯蘭教文化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之影響,是福建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
楊阿苗故居
楊阿苗故居位於鯉城區江南鎮亭店村,建於清光緒年間。歷時13年,以建築堂皇富麗、平面布局獨到而聞名遐迩,富有閩南民居的特色。
黃宗漢故居
黃宗漢故居位於中山路鎮撫巷北側,是清代泉州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也算是泉州城裡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私家園林。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故居位於湖頭鎮中山街,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被稱為“大宗祠堂”,乃湖頭李氏祀先祖、明宗規、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兩祭,祭祀規模盛大。
古寺廟
多種宗教燦若繁星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
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歷史悠久、史跡豐富,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
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和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各種宗教的傳播,對於泉州社會生活、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泉州宗教文化豐富多彩,是構成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涵之一,也成為世界罕見的奇跡,說明了泉州人心胸開闊和具有廣大的包容性。
代表地:開元寺、承天寺、清淨寺、天後宮、草庵等。
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鯉城區西街,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承天寺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於崇陽門東南、南俊巷東側。承天寺屢修屢廢,歷經千年,建築規模卻越來越大,與開元寺、崇福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
清淨寺
泉州艾蘇哈卜清真寺,簡稱清真寺,又名清淨寺。位於泉州市塗門街。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蘭歷400年。現存建築主要有寺門、奉天壇和明善堂。是國內惟一用花崗石和輝綠石建造的典型阿拉伯中亞風格的清真寺。
天後宮
泉州天後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號,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該宮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有溫陵天後祖廟之稱,台灣和東南亞的許多媽祖廟都是從這裡分靈的。
古街巷車水馬龍彰顯繁華
泉州老城區的古街巷,像一條條脈絡,棲身於車水馬龍的繁華之外,從歷史深處延伸至今。行走在古街巷裡那古樸的石材路面上,更讓人回到了歷久彌新的城市記憶中。
塗門街、南俊巷、狀元街……這些名字讓你立刻明白歷史積澱賦予城市的儒雅氣質,全寫在斑駁的磚瓦上,寺廟的殘柱間,老宅的天井裡,甚至連那些千年古樹的枝葉仿佛也記憶著泉州學子誦讀的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
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狀元街、西街等。
中山街
“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南北一條街”講的就是中山街。泉州中山街可以追溯到唐代,民國期間,泉州府以“中山路”命名了這條街。
南俊巷
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宋代南俊巷有一戶人家“一門三世五進士”有人稱他們為“南方之俊”,鄉人為此建了南俊牌坊,從此蜚聲遐迩。曾經的南俊巷拓寬後改名為南俊路。
狀元街
泉州狀元街文化旅游特色街位於鯉城區東街後街,是條步行街。這條街西接中山路,北臨東街,中段處是玄妙觀,建有獨具泉州特色的牌坊,被譽為八閩第一街。
西街
西街位於泉州古城的核心區域,自東向西貫穿溫陵路、中山路和西環城路,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征了泉州的繁榮,除了聞名遐迩的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現代洋樓外,還保留著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是泉州古城內現有保留最為真實、完整的歷史街區。
海絲遺跡千年古港貿遷四海
古代泉州人以其和平寬容的襟懷氣度,海納百川、梯航萬國、貿遷四海,使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的樞紐港口,被馬可・波羅稱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分布在泉州城區和城南的晉江市、石獅市,城西的南安市及城東的惠安縣,有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美山碼頭和文興碼頭、九日山祈風石刻、真武廟、天後宮、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等航海與通商史跡,老君巖造像、開元寺、伊斯蘭教三賢四賢墓、清淨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多元文化史跡,德濟門遺址、洛陽橋等城市建設史跡,數量眾多,形態不同,內涵豐富。
代表地:九日山祈風石刻、真武廟
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區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七公裡,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跡,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巖生色,風景迷人,舊稱有三十六奇,如神遠殿、石佛巖、菩薩泉、仙人橋、東峰道場、秦君亭等。
泉州,歷千古風塵,經興衰更替,愈顯蒼然厚重。當年“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多數並存、各族共處的風情,文材蔡萃、武雄輩出的蕃盛,今天,都沉澱成抹不去的古跡文物,凝聚成化不開的古風遺韻。
穿行在城市或鄉野,俯拾即是的文物古跡,不時令人神越千年,夢回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