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葭巷與宋家

?葭巷與宋家

日期:2016/12/14 21:40: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9Ts GBu,M0轉自蘇州古建網

uS/\nuw!N+AR$h0 99古建網ags)S K

?葭巷,西至臨頓路,東至平江路,巷南本有河,1958年填河築路,1984年改彈石路面為現在的水泥道板路面。巷內古建頗多,有陳宅、曹忠孝公祠(即曹氏祖祠)、仁壽堂、天宮寺、居士林等。宋《平江圖》、盧熊《蘇州府志》等均作“陸家巷”,民國《吳縣志》稱“陸家巷,今?葭巷”。陸家巷本因巷內住有陸姓的大戶而得名,這情形恐怕在蘇州大大小小的街巷中實屬普通至極,但?葭巷由於宋家的入住,而變得不那麼普通了。99古建網n q,JTNm

\#c%?5\"sco0?葭巷的深處,曾經有座規模龐大的清代建築,前門在?葭巷,後門在曹胡徐巷,這就是宋氏宅院。然而如今,歷經數百年滄桑巨變,剩下的宋氏舊宅早已淹沒在一片新建築中,鮮為人知了。宋宅位於?葭巷53號的前門,被一座大型綜合性停車場所替代,從曹胡徐巷76、80號分別進入兩棟宋家老宅,幾經修繕的建築,早已看不出舊時的繁華,只有來到廳堂,走在破損而又光亮的青磚地上,以及屋角偶爾出現的幾件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舊桌子,才會有種恍惚間穿越時空的錯覺。99古建網Fih#sX6a%Q

99古建網(G-p,BPUT~

據《長洲宋氏世譜》記載,?葭巷的宋氏,原居長洲縣甫裡(今?直鎮),明景泰、嘉靖間,宋泰遷居葑門新造橋,子孫遂稱葑溪宋氏,祠堂在今吳衙場36號。據宋氏後人宋文?趸匾洌?笤計呤?昵八??晔保??娲蟛?蝸R?巴?庋貿§籼茫?渭佑傷???窩≈?橹?淖迥谕??雷嬉鞘健5膠罄矗?ň鈾罩莸乃問霞易宸中逑呦铩⒕暗侶貳⑹?鹘幀⑤酌擰Ⅰ忝擰⒍?苯幀⑶?葭巷等多支。

Z H&e S{+uf+[6K0 99古建網 f'`2SGT!g],ZN9T

葑溪宋氏的第四代便是大名鼎鼎的宋學朱(?-1639,字用晦)。崇祯四年(1631)進士,任御史時,曾抗疏劾論楊嗣昌、田維加,被時人論為壯舉。崇祯十一年(1638)冬巡按山東,行部章丘,聞清兵自畿?南下,直逼濟南,宋學朱連忙趕回濟南。城內僅有兵丁五百,萊州援兵五百,宋學朱等人分兵分門晝夜死守,等待援兵,卻怎麼也等不來。

2[A h)h7e~!r0A0 99古建網,~x,Kd/gI9_O,I

次年二月,清兵攻破城門,宋學朱與將士們奮力抗戰,終因寡不敵眾大多殉難,宋也戰死。但因為當時沒有找到宋學朱的遺體,朝廷不能確定他的生死,故沒能及時贈封,直至福王時才贈予大理少卿。並於現在阊胥路上的宋家弄(也稱宋家墳)建衣冠冢、造祠堂,後漸廢,裡人在此建房造屋,逐漸形成街巷。

?Q9pI%p[email protected]?*Zhp5V0

&eK%H@ E!T:t1r0宋學朱子宋德宜(1626-1687),字右之,號蓼天。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康熙間,累遷內閣學士,面奏蘇州、松江等地賦役獨重,四府錢糧得減其半。三藩之亂時,開捐輸之例,又疏請停捐。三藩平,請將軍中俘獲婦女,聽家屬贖取,所釋甚眾。授編修,歷官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谥文恪。據宋氏後人說,宋德宜殿試中舉後,皇帝欽賜的藍底金字匾額“诰銘”及“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肅靜”、“回避”等行牌,1947年前一直陳列於?葭巷大院的轎廳之上。99古建網2e ? d0iq"d4ot

)X{5f!} }2lBo)J;_0宋德宜兄宋宓(1625-1686),初名德寬,改德宸,又改宓,字御之,又字儉齋。康熙十六年(1677)舉人,時年已逾半百。文章風義素有聲名,四方人士從學者甚多。有《存笥稿》、《玉壺堂詩集》。據說官至兵部左侍郎。

N-M k%H6~ ~ b,T0

m&vx$^6kB5tiY0宋德宜子宋駿業(?-1713),字聲求,號堅齋。自副貢生授翰林院待诏,直御書處,歷兵科給事中,官至兵部侍郎。康熙四十一年(1702),疏劾湖廣總督郭?、提督林本植、巡撫金玺等辦理苗疆事失宜,?等皆降革。宋駿業還善山水,所作宋元人小品,清韻可挹,並以“通政使司左通政使今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身份,參與纂輯《佩文齋書畫譜》,可謂文武雙全。

o;c4`V%?0fW0 99古建網1t'C?![8XEmU

到了鹹豐年間,宋家又出了位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就是宋省卿。雖然當時蘇州一帶已被太平軍占領,但宋省卿仍堅持在?直設館,以孔孟之道教書育人。

r hy)G"D7[@6Z?f0 99古建網 [k4\6LV XT

宋省卿在世時創立了以棠棣之花為寓意的“棣華堂”,摯友俞樾為其書寫了蒼勁豪放的三個大字,白底黑字的巨大匾額高懸於大廳中央。其實宋省卿建立“棣華堂”的目的,是要子孫後代團結骨肉之親,凝聚手足之情,發揚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傳統美德。

;x9K%G y D&e#?0 99古建網YL%Y a/m0U1G

為了讓後輩有序起名,宋省卿制訂了十六字輩文規范,為“肇、啟、文、華、世(永)、承、祖、訓、誦、詩、達、政、忠、厚、傳、家”。“誦詩達政,忠厚傳家”乃宋家祖訓之內涵,這十六字充分說明了宋省卿敦促後輩“世承祖訓”的良苦用心。

0{q{{9\`U0

~(vF/a,iLe O6b0宋省卿名下的肇字輩中,除?仲早逝,其他三位均有一定造詣。宋季筲清舉人,他文才出眾,德高望重,但因清帝遜位,而未入仕途;宋叔琴(肇?),思想開明,早年畢業於政治學堂,並參加過同盟會。他一生從事司法工作,為人公正坦蕩,故被推任為蘇州律師公會會長等職,是位聞名遐迩的社會活動家,堪稱社會賢達人士。99古建網M$JA"w9|nT ]2^ O

99古建網7L'b2LM;Q)IJ#P

繼父親創立“棣華堂”後,叔琴與兄長又出資建立了“華潔義莊”,義莊的基金作祭祠之用,並備族內同胞不時之需,從而更加鞏固子孫後代之間的情誼。

YZg%_+S%JR0 99古建網rX5Q*h x

到了清末,宋家還出了個秀才宋希尹,即宋省卿長孫。由於幼年讀書勤奮,青年時自費留洋日本,就讀早稻田大學。學成歸來的宋希尹,於?葭巷大院辦起了學堂,默默地耕耘著。但宋希尹終究未能將他的全部才華徹底地奉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自從他信奉佛教後,只求行善積德,不再教書育人了。據說?葭巷的居士林,便由他發起大家籌資建造的。從此,無論酷署寒冬,每日晨暮都會從佛堂裡傳出他虔誠的誦經聲,有時還伴有清脆響亮的鐘鼓之樂,好些人被那美妙的梵呗之音所感召,屏息聆聽,真是誦者修身養性,聽者陶冶情操。99古建網;A0[o xs[$r:i-\

99古建網!Z3Ey-?le)J

宋家祖輩有田地留下,每到交租時節,?葭巷前的小河裡排滿了前來交租的船只。然而宋希尹生活簡樸,長年茹素,他懷有一顆慈悲之心,常常扶貧濟困。每值秋冬之交,便在?葭巷西口救火會旁設發放點,為蘇州城東倉街一帶的貧民及外來人員施粥施衣。99古建網_!}Op;xz0cfu

99古建網&}@Z:N({!y B

當時?葭巷河畔沒有欄桿,常有人不慎落水身亡,宋希尹就在河邊豎立了三個一米多高的花崗石七如來蓮花經幢。街坊鄰裡敬仰其德行、福祉,親熱地稱他為“福老爺”。然而這位“福老爺”一生並未享到什麼清福,“文革”破四舊時,他供奉多年的佛像被毀,加之每況愈下的家庭經濟狀況,促使他最終選擇了投井自盡。99古建網 f dj%Gp]

;} y Jnc8o0宋希尹育有三子六女,二子宋文高,字菊九,因醫術精湛,恩師授號“友陶”。當時隱退在蘇州的國民黨元老李根源得病,經宋文高悉心醫治,不久便愈。李根源為之親書“功能壽世”四個大字,並制成紅底金字的匾額相贈,高懸於?葭巷大院牆門之上,以志表彰。

3v3W7FJ/mJo0

I;PL:k'F;]t2_0宋文高不僅醫術精湛,品德也高尚。抗戰期間,自願前往醫療條件較差的洞庭東山行醫,遇到重病號就坐山轎登門出診,遇上貧苦病人還免費送診給藥。在東山行醫四十多年,不僅做到救死扶傷,還為當地培育了一大批良醫,解決了東山村民看病難的問題。

pA4a4ULT0 99古建網4Ez#^1Vv^1z

清代以來,?葭巷的宋氏家族人才輩出,其中還有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累官兵部左侍郎的宋?;嘉慶五年(1800)舉人、著名經學家宋翔鳳;民國大律師、江蘇省參議院議員宋銘勳;新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並多次被周恩來總理召見的宋鴻钊;因少年時寫的日記,被著名教育家張建初先生命名為《模范日記》而聞名全國的宋文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高中畢業會考全省第一的“蘇州女狀元”宋文欽;參與過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研究和制訂規劃設計方案的宋文傑;攻克了一個個科研項目,填補了一批批技術空白的宋文圭等。

*ssB e2GE0K0

VP~KQ^0而今,仍有幾家宋氏後裔居住在老宅裡,雖然現在進出宋家的大門已由?葭巷改到了曹胡徐巷,但無論如何,?葭巷與宋家早已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難分彼此了。

cj/`"C9G'q:E0

XQY_/Bq4I0來源:蘇州日報 □吳眉眉

Q`:} ?])E5?xA0 營造天地中國古建築網 http://www.yingzao.com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