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8日,江西新余市政協文史委由陳文華副主席帶隊,組織文史委第三組委員視察了位於新余市分宜縣分宜鎮蘆塘村委會嶺背自然村的明
城牆磚貢燒窯址。2 N% L. E6 g! n% V$ L3 U: K
視察組通過與文物主管部門及明
城牆磚收藏愛好者座談以及實地考查,了解到該窯創燒於明洪武(1368~1398)年間,在10萬多平方米窯址面積上,分布著6個窯址、白泥塘及曬磚坪等大量遺跡。這些磚窯均為“饅頭窯”,底直徑約2.5米,高1米,窯壁結實,有3個煙囪,窯址發現了
城磚標本。磚重約2 0公斤,磚長4 0厘米、寬1 9厘米、厚1 0.5厘米,質地堅硬,磚文為“分宜縣提調官典吏刑初司吏張用韶袁州府提調官通判隋贊司吏任俊’’和“總甲陳文彬甲首黃南英小甲中敬存窯匠袁尚造磚人中吝十’’,均為陽文楷書。2007年10月,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館專家楊國慶首次發現了嶺背自然村的明
城牆磚貢燒窯址,他認為窯址裡磚塊的銘文及原料均與南京
城牆磚吻合,遺存窯口、殘磚、高嶺白泥土、水泥塘、曬磚坪等大量遺跡,可以反映當時制作明
城牆磚的全部工序。這是江西首次發現的明
城牆磚貢燒窯址,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由於宜春、分宜在古代隸屬袁州府,它與宜春的同類窯址正捆綁在一起,共同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申報工作、項目規劃、保護工作還是由分宜自己做,現已投入資金5萬元,由分宜縣博物館墊付。與此同時,分宜明
城牆磚收藏愛好者盧小平為保護展示新余古窯文化及明
城牆磚,在窯址所在的村莊建了一個明
城牆磚貢燒窯址紀念館。我們相信:隨著它的保護走上正軌,必將為新余地區的歷史文化積澱增加新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