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明城牆磚

南京明城牆磚

日期:2016/12/15 1:21: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九江湖口縣出土明代城牆磚 專家全方位解密明城牆磚“江西造”

    南京明城牆是我國秦長城之後的又一歷史奇觀,其獨一無二的城牆磚卻與江西血脈相連。

    繼2007年南京明城牆磚窯在分宜現身之後,今年5月29日,意義非凡的明城牆磚在九江湖口縣再次出土,其發現地距離長江航道不足1公裡。600年前,江西有多少明城牆的燒造基地?南京明城牆磚能透露古代江西人怎樣的習俗?朱元璋為何選江西燒城牆磚?江西女性曾經參與了明城牆磚的燒造?近日,本報請南京等地專家全方位解讀江西與南京明城牆的600年血脈之緣。

銘文磚

    工地再現南京明城牆磚

    5月29日,湖口縣金砂灣工業園開發區工地發現了神秘古墓磚,湖口縣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員隨即驅車前往。經過了解,當地叫瞿家堰,當時地表的明墳已基本清理完畢,城牆磚是在地表下約2米處發現的,現場出土的有十余塊比較完整的銘文磚,此外還有一些零碎磚塊。

    文管所所長黃勇介紹,這些磚長40厘米左右、寬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左右,幾乎每塊磚上都有銘文。如:“九江府提調官同知陳淵司吏楊亨、湖口縣提調官主簿袁士恭司吏徐文彬”。其他磚上還有總甲、甲首、小甲的名字以及造磚和燒窯匠的名字。上至府級官員,下至鄉村最基層的裡長、甲長無不鑿鑿有名。他解釋,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燒制城牆磚,為了保證質量,每塊磚上都要打上燒制的州、府、縣及工匠和監制官員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返回重做。

    距離長江航道不足1公裡

    6月1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權威專家楊國慶,他告訴記者,對於明城牆磚燒造史的研究來說,因為其地處水運樞紐,湖口縣的位置非常重要,不僅如此,在南京明城牆還可以找到湖口縣燒造的城牆磚,他也一直在尋找有關湖口縣的城牆磚燒造資料。

    相比2007年在分宜發現的明城牆磚窯,湖口這次的城牆磚發現地更靠近長江水路。分宜的明城牆磚通過袁河搬運,之後一路順水而下,進入江西一條重要的水道——贛江,贛江就連著鄱陽湖,運輸船通過鄱陽湖以後便進入了長江,這樣一路輾轉到南京。“而湖口縣金砂灣工業園區地處長江岸邊,不用那樣大費周折,此地離長江航道不足1公裡,從水路運輸到南京城更為便利。”黃勇說,此次湖口的明城牆磚發現地是窯口還是城牆磚的庫房?這些城牆磚為何沒有運走?

    昨日,從湖口縣再次傳來消息稱,在發掘現場發現了一些燒過的焦土,這使當地存在窯口的可能性極大提高,但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而目前工地在該區域已經停工。

    南京明城牆磚1/3“江西造”

    實際上,在分宜發現明城牆磚窯之前,江西就曾經出土過明城牆銘文磚,在上個世紀80年代,萬載縣、豐城縣等贛江流域就接連發現了明代營建南京城的城磚

    《明史》記載,公元1356年,朱元璋召見隱居老儒朱升,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朱元璋欣而采納並實施。朱元璋攻入南京後,於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歷時二十年建成南京明城牆,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牆構成。據初步估算建南京明城牆共耗費了數億塊城磚城磚一般長40~45厘米,寬20厘米,厚10~12厘米,重為10至20公斤。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余字,這不僅是明城牆的一大特點,也是明城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數億塊城牆磚是如何造出的?江西有多少地方曾是明城牆磚的燒造基地?楊國慶介紹說,明朱元璋曾經下令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湖南五地燒造明城牆磚,從現在已知的情況來看,南京明城磚銘文上出現的州縣達180多個,江西占了其中66個州縣,可以說1/3的產地在江西,但是江西總共燒造了多少塊城牆磚,尚未調查清楚。

江西有多少城牆磚燒造基地?

    江西有多少城牆磚燒造基地?朱元璋為何選擇了江西等地作為明城牆磚燒造地?記者就此采訪了對明城牆頗有研究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周運中。

    他分析說,首先,從供磚地位置來看,幾乎全在長江流域,城牆磚銘文中江西的南昌、九江、瑞州、南康、饒州、廣信、建昌、撫州、吉安、臨江、袁州、贛州十二府全在長江流域;像湖廣的武昌、沔陽、蕲州、黃州、安陸、荊州、岳陽、長沙、常德、澧州、永州十一府;南直隸的應天、揚州、鎮江、常州、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九府和滁州、廣德兩直隸州,這些造磚地也都在長江流域,這完全是出於水運原因,1984年贛江河床中發現了明城磚,證明了這一點。在州縣內部的燒造地點地域選擇上,也充分地考慮到水運便利,宜春市彬江鎮的南京明城磚窯址就在袁河南岸坡地,萬載縣康樂鎮南門工地出土的南京明城磚也離錦江不遠,“江西省的整體位置就在長江流域,水運城磚到南京很方便。”他說。

    周運中同時注意到,江西有些位於長江流域的州府沒有供磚,像南安府,這其實另有原因。洪武四年,上猶縣“山寇”叛,江淮行省中書左丞黃杉討平,洪武二十三年,贛州山賊結湖廣洞蠻為寇,明軍討平,俘虜一萬七千人,南安恰在湖廣、贛州之間。洪武四年,南安府三縣大疫,二十二年再次大疫,人口大量死亡,可能正是因為南安府形勢動亂,所以沒有征調城磚,當然也可能是所造城牆磚的數量太少導致調查者沒有發現。

    “此外,江西四面環山,元末戰亂中受害較小,民力稍為舒緩,那個時候江西有能力燒造大量城牆磚。”他說。

    江西女性曾參與燒造明城牆磚

    一直以來,建造南京明城牆都被視作男性的“功勞”,對於是否有女性參與建造的問題,文獻資料均未有記載。

    周運中說,在江西造的城磚上還出現了女性的稱呼,他在銘文中發現“窯匠彭氏”“吉安府廬陵縣人夫劉芷娘”等,都來自吉安府,這很可能說的是女性工匠,這背後反映了江西人民在南京明代都城建設中付出的巨大代價。

    燒窯不是輕活,對於婦女來說能承受嗎?周運中分析說,宋代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記載:“江西婦人皆習男事,采薪負重,往往力勝男子,設或不能,則陰相诋诮。”雖說江西婦女能干,但是今天登臨雄都壯城欣賞錦繡江山時,仍然使人不能忘記當年那個在窯上栉風沐雨、胼手胝足的婦女彭氏。

    江西官員憑造磚飛黃騰達

    建造南京明城牆期間,朝廷對城磚的燒造質量要求極其嚴格,上到府、州、縣官員,下到造磚人夫和燒磚窯匠,都要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嚴重的甚至要被殺頭。盡管如此,也有人憑借造出的優質城磚獲得獎賞,甚至在仕途上扶搖直上。

    據楊國慶介紹,在眾多青灰色的牆磚中,宜春造的白色城磚頗為顯眼,潔白如玉,銘文清秀工整,經過查證,這類被稱作明城牆磚極品的“玉磚”銘文中,大都出現有“袁州府提調官通判隋赟”的名字。僅憑這一點的與眾不同,居然幫助隋赟飛黃騰達。據《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二年,袁州府通判隋被直接提升為廣東按察使,袁州府的“玉磚”讓朱元璋眼前一亮,作為造磚事業中的“突出貢獻者”,隋赟才有了之後“三級跳”式的飛黃騰達。

    城牆磚透露江西人奇特習俗

    南京明城牆絕不僅僅是一道城牆那麼簡單。周運中認為,今天透過城磚看到的明初人物姓名,可能也要算江西最多,在這些江西人的姓名中,可以發現一個比較奇特的風俗,就是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是翁。比如“贛州府、興國縣的甲首鄧祥翁;袁州府、萍鄉縣的總甲喻郁翁;瑞州府、上高縣的小甲黃奇翁;瑞州府、新昌縣的甲首巢益翁、造磚人夫巢成翁;饒州府、樂平縣的甲首丁瓊翁;饒州府、德興縣的甲首葉吉翁”等等。

    他說,以上地方,涉及贛南、贛東、贛中的6個縣,不是一個狹小的地區,看來這個風俗可能是遍布江西的,南宋末年吉安府出了著名詩人劉辰翁,說明宋末江西已有此俗,今天名字帶個“翁”字的則很少了,因為大概沒有人願意被別人認為是老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