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新書速遞】探秘中國古建築

【新書速遞】探秘中國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1:28: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內容簡介:

此書由一位台灣學者歷經十年,走遍大陸各地,遍尋各種獨具特色的古建築後著成。

這些久為人所遺忘的古建築有些保存尚佳,然多已傾側殘破,或是轉作他用或是因嚴重的遭盜取破壞而原貌不存。作者憂慮再過幾年這些古跡恐怕將蕩然無存,因此急切地用他的相機拍攝、用皮尺丈量、用計算機繪圖,試圖留下最後歷史的見證,期望古建築的保護能得到更多人的重視。

作者簡介:

蔡良瑞,台灣台北市人。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博士。曾任台灣實踐大學兼職講師、北京科技大學兼職副教授、中華女子學院兼職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著有《環保建築觀念專欄》(佛光山人間福報)、《做一個全能的設計師》(台灣三友出版社)、《規劃自己的店》(台灣三藝出版社)、《你也可以是天才》(廣東省人民出版社、台灣三藝出版社)、《大畫英語》(廣東省人民出版社、台灣三藝出版社)。
 

目錄:

皇帝的家──北京故宮

令人難以置信的工程──萬裡長城

宛如一座百年古樹展覽館──大覺寺

旅途轶事──和列車長的對話

最險峻的峭壁寺院──懸空寺

典藏佛捨利的寺院──雲居寺

大峽谷中的隱密寺院──金燈寺

旅途轶事──北京的初雪

中國的比薩塔──應縣木塔

佛像石窟的瑰寶──雲岡石窟

道氣十足的五台山寺院群

五台山坐標建築──大塔院寺

五台山最華美的寺院──顯通寺

五台山上視野絕佳的山寺──南山寺

石雕藝術極品的寺院──龍泉寺

現存體量最大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

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南禅寺

旅途轶事──和小女警的對話

懸崖峭壁中的唐塔──明惠禅師塔

山西平順縣荒蕪人煙的三座小古廟

集六朝建築於一身的稀絕古寺──平順龍門寺

樹大屋小的遼代寺院──龍泉寺

一柱擎天的古塔──天寧寺

世界上最大的佛鐘──大鐘寺

最具“殘美特色”的古建築──靈鹫禅寺

天下第一壇──戒台寺

北京最氣派悠久的古寺──潭柘寺

最具塞外風情古寺──大同善化寺

旅途轶事──墓穴驚魂記

露齒微笑菩薩──大同華嚴寺

隱於市集的──永安寺

水景設計的鼻祖──晉祠

哭泣的中國文化──天龍山石窟

值回票價的五代寺院──鎮國寺

泥塑極品的博物館──雙林寺

七彩琉璃寶塔──洪洞廣勝寺

鮮有人知的唐代木建築──天台庵

坐看太行山景色的宋朝古建築──原起寺

古建築結構的重大進步實例──大雲院

飄浮在空中的寺院──福慶寺

現存最大的宋代寺院──正定隆興寺

唐代古塔群──正定四塔

石壁上的微笑觀音像──天成禅院

居高望海的島寺──日光寺

土建築的傳奇──福建土樓

常用古建築名詞補充說明

參考文獻

後記

 

內文選讀:

許多人很喜歡古老的建築,我也是!這些年在大陸各地看了許多的古建築,發現保留完好的已為數不多,許多非常精致並且年代久遠的建築因為各種歷史原因而瀕臨損毀,或是變成過度商業化而失去了原來的風韻。

記得20 世紀90 年代,旅途經過北京,走在北京前門大街的小胡同裡,猶如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看到百年建築和四合院裡頭生活的老北京人,仍緊密相連地和諧共存;到了2000 年再故地重游,前門大街只剩一片瓦礫;前兩年再去,已變成一大片商業步行街,古建築凋零的速度令人驚訝。

在中國旅行的二十年間,發現除了“建築”改變,“人”也在急劇地變化,中國人變有錢了,視野變寬了,但是變化的速度太快,人們顯然有些跟不上脫節的脈動,手忙腳亂地適應過程,難免有不少脫序的情況發生,最近的十年大陸又飛快地發展,2008 年奧運在北京舉辦,全世界的知名建築師都擠到這裡來搶分一杯羹,因此各種奇形怪狀的現代建築又充斥在全國各地,大家忙著現代化、國際化之余,這些古建築除了變成可以賣門票的城市裝飾品之外,似乎顯得和當今的社會有些格格不入。

奧運會過後的幾年,更多世界各地的人到中國旅行,其中古建築是人們觀看的重點,我發現這些古建築多半因為商業利益的原因,或是被添加過多沒有必要的裝飾,或是被改造得已和實際脫節。看到滄桑幽靜的古寺院埋沒在小販和旅行團的喧鬧聲中,總是讓人覺得特別的失望。因此,我下決心要找到心中所謂的“真正的古建築”,即最少被破壞或至少是具有代表性之作,這也是寫這本書的原始初衷。

寫有關古建築的書有些困難的地方,如果不把細節說清楚,感覺很沒有深度,就像是本旅游雜記,但如說得太仔細,又深怕讀者覺得枯燥看不下去,最後決定和斷代有關的部分盡量多寫,讓讀者至少能了解各個不同年代的古建築特征,如此來大陸旅行看古建築也比較有意思,至於太多建造結構和專有名詞就盡量減少,讓讀者能以輕松的方式閱讀此書。

書中除了記載我對古建築的觀察,還有對旅途過程所遭遇到特殊事情的描述,人和建築畢竟是不可分離的,這本書可能不只是對中國古建築的觀察,同時也有一個旅者獨自走在如此浩瀚土地的各種感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