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西鼓勵民間資本“認養”古建 不得運作經營

山西鼓勵民間資本“認養”古建 不得運作經營

日期:2016/12/15 1:20: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深秋,在山西曲沃西海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龍王廟的修繕工作仍在持續。從2011年前,當地企業家陸續認領一批低等級古建,予以修繕、保護,彌補政府投入短板。對此,山西省文物局予以認可,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文物保護,並強調“不能把歷史文化遺產當成企業資產去運營”。

  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七批194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新增181處“國保”,總數達到452處,穩居全國之首。與此同時,山西文物保護現狀卻不容樂觀,以至於在“國保”最多的縣(市、區)—高平市,部分古建築淪落成養殖場。在資金、專業人才、保護機制多重因素影響下,山西文物保護愈發顯得捉襟見肘。

  從2011年起,山西省曲沃縣文物旅游局遴選了一批價值較高、迫切需要保護的古建築,組織當地企業家予以認領、修繕。期間,曲沃縣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曲沃縣古建築認領保護暫行辦法》,用地方法規的形式予以確認。據介紹,曲沃縣有宋代至清代的各類古建築264處。其中,各類定級文物保護單位100余處。

  按照中國現行法律、政策規定,市、縣級文物保護資金由地方財政支出。對於年久失修的古建而言,維修費用動辄上百萬元。對於一個縣域來說,這筆維修費用堪稱巨大。據介紹,近年,曲沃當地文物部門在修復四牌樓、感應寺磚塔等古建築時,依靠財政撥款、企業贊助、員工捐款等途徑完成,但上述方法既無法持久,更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在西海村龍王廟修繕的工地上,當地村民介紹,新中國建立後,龍王廟大殿陸續被當成糧庫、小學校捨等使用。後來,學校搬遷撤離,龍王廟日漸傾頹、荒蕪,行將消失。

  類似的情況絕非個例,山西高平是中國現存地上古建最多的縣、市之一,現存5000多處古建築,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9處。這當中,崇明寺、二仙廟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僅有主殿保存完整,配殿、院牆等部分狀況堪憂,而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久失修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淪為養殖場。

  2011年末,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山西共登錄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有半數文物是古建築。山西省文物局介紹,按照現有條件,僅修復其中1/10古建築就需130余年。

  面對大批古建處境堪憂和資金匮乏、專業人才短缺之間的矛盾,山西開始尋求文物保護新思路。

  2011年6月,時任曲沃縣工商聯合會主席的黃文生簽約、認領了西海村龍王廟,認領期限為30年。期間,趙金有、鞏代生等一批本土企業家先後認領、修繕古建築。對於認領古建一事,黃文生表示,先輩創造的燦爛文化應在我們手裡延續下去。

  根據《曲沃縣古建築認領保護暫行方法》規定,企業家認領古建的用途只可做居住、游覽場所或博物館。如果變更用途,須由縣文物主管部門征得上一級文物行政部門同意,還得當地人民政府批准。期間,古建築的產權不變,認領者不得轉讓、抵押、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認領期滿後,須無條件歸還古建築的使用權、經營權。

  2012年6月初,山西省文物局召集全省市、縣文物局長在曲沃召開經驗交流座談會。與會者認為,“曲沃模式”是文化遺產領域裡積極探索和實踐的一種改革,具有很現實的引領意義,值得學習和借鑒。

  對此,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黃繼忠表示,對一些級別較低的文物或者未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可以探索社會力量參與。要選擇那些熱愛文化事業的有識之士去認領,“決不能把歷史文化遺產當做企業資產去運作經營”。

  近年來,業內普遍認為,山西地上文物豐富,單純依靠政府主管部門修復、維修顯然不夠。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館管理處長趙曙光認為,對於山西這種古建文物豐富的省份而言,在修復、維護等方面引進民間資本或許是未來的方向,“山西鼓勵更多有識之士加入文物保護工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