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把古建營造技藝傳承下去

把古建營造技藝傳承下去

日期:2016/12/15 1:20: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蘇州古建築行當,只要一說“顧大師”這個名號,那可真是響當當的。這位“顧大師”叫顧建明,今年58歲,是藝苑古建公司董事長,也是蘇州市非物質遺產香山古建築技藝傳承人、高級古建營造師。他說,“掌握傳統建築的榫卯技術,需要過硬的基本功,需要文化知識的積累,培養一名工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將傳統古建營造技藝傳承下去,是自己最願意做的事情。”

  起步:

  “餓著肚子”練基本功

  顧建明1955年出生在一個世代工匠之家,初中畢業正好趕上“文革”中的“批林批孔”,繼續讀書做不到了,出路在哪裡?好在家裡名匠輩出,還是跟著前輩學手藝吧。香山匠人歷來就是父帶子、師帶徒、舅帶甥、親戚帶親戚、鄰居帶鄰居的傳承方式。於是,顧建明就拜自己外祖父、著名的香山木工顧耀根當師父,學做木工。顧耀根的主要技藝就是大木作,曾參與虎丘塔大修,在業內頗有名氣,當時在蘇州建築公司第十工程隊工作。

  顧建明說,傳統木匠技術先要學好四樣基本功,這就是“推刨子、拉鋸子、斬斧子、鑿榫眼”,每天幾乎重復相同的動作,邊學邊練。這幾樣手藝要做到得心應手,才能開始學習劃線、打樣、接卯等更高級的技術。他說,“光這幾門基本手藝,一學就是整整三年。因為不是正式在編人員,學藝是沒有工資的,有時不固定地領到10多元錢,就開心得不得了。”正是在物質生活貧乏,工作條件艱苦的情況下,顧建明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基本功。

  顧建明回憶,當時蘇建第十工程隊的技術負責人顧炳元,是自己的親舅舅。作為曾參加過蘇州多項古建築修繕、南京長江大橋援建工程的老匠師,他也給了自己很多技術指點。在老一輩的言傳身教和自己的勤學苦練下,年輕的顧建明迅速地成長起來了。

  助跑:

  入選明軒工程籌建組

  1978年底,國家建委和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達成協議,由中方仿照網師園殿春簃庭院的藝術風格,在該博物館建造一座蘇州古典園林式庭院,這項開天辟地的工程由蘇州園林管理處負責實施。在市政府協調下,城建口在全市范圍內抽調精兵強將,組建“殿春簃工程籌建組”(即“明軒”工程)。顧建明幸運入選,迎來了自己人生中一次重大轉折。“這個工程,不僅開拓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好工匠。”在殿春簃工程組的經歷,顧建明至今歷歷在目。

  由於名額有限,顧建明未能進入赴美工匠的大名單,而是進了當時剛成立的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公司,當木工組副組長,在這個屬於自己的舞台上一展拳腳。“明軒”工程以後,顧建明先是參與了南京“總統府”西花園修繕工程,接著在陸文安的帶領下,與24個木工同行一起,在常州文筆塔修復工地呆了一年半。文筆塔始建於南朝齊高祖蕭道成建元年間,屢有興廢,現塔建於宋代,近代經歷太平天國戰爭和抗日戰爭後,圍廊、外檐全部被毀,塔頂葫蘆掉落,一片狼藉。

  經過幾百個日夜的奮戰,姑蘇工匠們重立了塔心木,將墜落在地的鐵葫蘆吊裝好,又重建了檐口、戗角,千年古剎終於重新獲得了新生。在老師傅的現場指導下,顧建明主要負責外檐桁條和塔身7級8面56個戗角的制作和安裝。他動情地說,“明軒工程和文筆塔工程,是我在技術上趨於成熟的真正轉折點。從老師傅陸文安身上,我不僅學到了絕活,更學會了如何做人。”

  騰飛:

  “原汁原味”修繕藝圃

  1982年,從常州回到蘇州的顧建明,又走進了藝圃維修工地。

  藝圃建於明代,至今仍保留著真正明代式樣的廳堂和亭子,但因長期被用作工廠,已經破敗不堪。主廳博雅堂當中三間為廳,東西各一間為廂房,八架五柱落地,前卷式扁作廳,月梁上有山霧雲雕,柱上再裝飾楓拱,廳中四只步柱柱礎為青石覆盆加扁圓楠木鼓凳,牆下部的清水磚勒腳,線條古樸流暢,具有典型的明式風格。因年久失修,有些構件已經腐爛,需要落架大修,顧建明主要負責這座明代建築的維修。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維修時必須嚴格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原法式,這是考量大木作技藝水平的標桿性工程。

  顧建明說,當時完全按照傳統的做法,拆除前先把整體尺寸測量好,把每個構件進行編號。卸下來後,照原樣平攤在地上,按工藝裝配要求,畫出制作圖樣,然後對每個部件進行維修。已損壞的老構件,能修則修,不能修的按原材質補上,並一一作好文物檔案記錄,最後按圖樣安裝。他說,“這既是古建營造法式的操作方法,也符合當代按圖紙施工的要求,但傳統方法更能保證古建築的原汁原味。”

  藝圃是改革開放以後,蘇州第一個完整修復的古典園林,並獲得了部級大獎。在藝圃修復過程中,顧建明真正實現了在古建技術上的一次飛躍!

  1986年,顧建明作為援外工程技術人員之一,遠赴加拿大,建造溫哥華中山公園逸園。1990年,他獲當時的勞動人事部頒發的木工技師證書,這也是在國家層面上第一次向木工這個工種頒證,當時在蘇州獲得這個稱號的技工中,顧建明是最年輕的。

  心願:

  把營造技藝傳承下去

  20多年來,顧建明的作品走出了蘇州,走出了國界,他也帶出了一批能獨當一面的年輕技師。在他看來,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是一個工匠的本分和本色。面對古建築技藝的傳承現狀,他不免擔憂,“將傳統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下去,是自己最願意做的事情。”“目前,從事這個行業的老師傅還有一批人,但傳承是個大問題。”顧建明說,“傳統建築的榫卯技術,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有過硬的基本功,還需要文化知識的積累。培養一位高級匠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說,工具的改良和創新,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縮短工期,有些材料的前期工廠化處理,甚至能取代一部分技術。但傳統建築的內容博大精深,歷代沉澱下來的深厚技藝還有待進一步挖掘總結,並且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他表示,“為了古建築保護事業,為了古建技術後繼有人,自己將堅定不渝地走下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