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2000年前鑄有銘文的吳王夫差劍

2000年前鑄有銘文的吳王夫差劍

日期:2016/12/15 1:19: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吳王夫差劍、越王劍等58件珍貴青銅兵器近日入藏蘇州博物館,其中堪稱國寶的吳王夫差劍是目前國內外同類劍中品相最完好的一件,歷經2000多年仍保存完好,鋒利無比。

  歷時三年從台灣“古越閣”征集來的這批青銅兵器,蘇州市人民政府共出資4250萬元。其中27件為購買,31件為台灣“古越閣”主人王振華夫婦慷慨捐贈。這批文物除了在北京、南京等地做過短暫展出外,近些年一直深藏不露。此次入館後將於12月在蘇州博物館集體亮相。

  鑄有銘文的吳王夫差劍

  據記載,吳王夫差,公元前495年至473年在位。吳王夫差劍,通長58.3厘米,身寬5厘米,格寬5.5厘米,莖長9.4厘米。劍身覆有藍色薄銹,刃鋒極犀利。近鋒處明顯收狹,雙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線,兩從斜弧面。劍格作倒凹字形,飾獸面紋,鑲嵌綠松石,一面已佚。圓莖實心,有纏缑痕跡。莖上有兩道凸箍,箍上有纖細的凹槽,遺存少量綠松石。圓盤形首,鑄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圓凸稜。劍首以不同成分之合金青銅分鑄後再銜接劍莖而成。劍身近格處鑄有銘文兩行十字: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蘇州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柄吳王夫差劍鑄工精致,歷經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無比鋒利,是迄今已知幾柄吳王夫差劍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蘇州博物館日前宣布,最新征集的58件台灣“古越閣”舊藏青銅兵器,將於12月18日至明年3月22日在該館公開展示。其中被稱為 “吳老大”的吳王夫差劍,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吳王夫差劍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柄,堪稱國寶。

  劍刃在紙上輕輕劃過

  立刻被割成兩半

  “每一次觸碰,我們都小心翼翼,它真的太過鋒利,一不小心手指就會被劃破。”蘇州博物館館長助理、文物征集委員會主任程義介紹,此次入藏蘇州博物館的這柄吳王夫差劍通長58.3厘米,身寬5厘米,格寬5.5厘米,莖長9.4厘米。

  他告訴記者,在目前已知的吳王夫差劍中,這一柄保存最為完整,其他多柄劍出土時即已殘缺。這一柄也是最長的,其他一般長約40多厘米。

  據程義介紹,它的劍身寬長,上面有一層藍色薄銹,刃鋒極其鋒利,堪稱削鐵如泥、吹毛斷發。“此前的藏家曾經做過實驗,他們把一張A4紙放在桌上,沒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紙的情況下,劍刃只在紙上輕輕劃過,紙便立刻被割成了兩半。”“吳王夫差劍,我第一眼看到它時就被震住了,沒有想到,時隔2500年,它依然寒光逼人。”

  另外,靠近刃鋒處劍身明顯變窄,雙刃呈弧線。劍格作倒凹字形,裝飾有獸面紋,鑲嵌綠松石,一面已佚。劍身近格處鑄有銘文兩行十字:“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可能在山西出土

  干燥環境利於保存

  據了解,一直以來,蘇州博物館都致力於征集吳國有銘兵器,但未能如願,直到台灣“古越閣”主人王振華、王淑華夫婦出現。王振華夫婦祖籍浙江諸暨,所以將“古越閣”命名為他們的齋號。

  1991年,王振華、王淑華夫婦在香港買下了這柄吳王夫差劍。1995年8月,故宮博物院為慶祝建院40周年,特邀王氏夫婦舉辦了“台灣古越閣藏青銅兵器精粹展”。

  王氏夫婦每年來蘇州一次,所以和蘇州文博界人士多有交往。“我們知道王氏藏有吳王夫差劍,一直有心征集,但直到2012年,他們才提出願意將其藏品出讓。”程義說。由於這柄劍品相好,與其保存環境有關,只有在北方干燥地區才有可能做到,鑒定專家一致推測認為,它極有可能是在山西出土。當時,吳國正與晉國交戰,無奈此戰告敗,劍自然成為了戰利品而流落他鄉。

  “有多家博物館想出資征集吳王夫差劍,出價更高,最終他倆還是決定讓它入藏蘇博。他們覺得蘇州才是這些寶貝最好的去處。”程義告訴記者。

  此次入藏蘇州博物館的58件青銅兵器,種類包括劍24件、戈20件,矛6件,其余8件。時代上至商代,下到漢代,以春秋戰國兵器為主。尤其是吳越時期的有銘銅劍,是極為難得的文物精品。

  吳越銅礦稀少

  鑄造工藝尋求突破

  蘇州博物館提供的研究資料表明,從此次征集來的吳越青銅兵器來看,精品多,品相完好,更加能夠說明吳國、越國的劍好。程義介紹,這主要與吳越兩國銅礦少有關。“因為資源少,吳越兩國人更善於利用這些有限的材料,追求經久耐用,不斷在鑄造工藝上尋求突破。為此,每每與周邊國家交戰,吳越的兵器都是對方追逐的最好戰利品。”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吳國有銘兵器出土不下百件,但都和蘇州無緣。“終於榮歸故裡,並且是已知保存最完好的一柄吳王夫差劍,其意義非凡。”程義介紹,以吳王夫差劍為例,目前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都出土於江蘇省外城市,並分別入藏上海、山東、山西、安徽、河南等博物館,唯獨它們的“老家”從未出土過,更沒有哪家博物館收藏。

  (本報綜合《現代快報》《揚子晚報》報道)

  分析

  蘇州為何鮮見青銅兵器

  包括此次入藏蘇博的吳王夫差劍在內的吳國王室頂級青銅兵器,為何基本都流落他鄉了呢?

  蘇州博物館館長助理程義介紹,這要從高檔青銅兵器的用處講起。作為國君自用並留下銘文的兵器,是帶有軍事或禮儀功能的實用器;另外,國君也會將一些帶有自用銘文的兵器作為聯姻信物或禮品送給諸國姻親;第三,對於一些身份不高,但軍功卓著的將士,來自王室的頂級青銅兵器當然是至高無上的褒獎;最後一種情況,則比較悲涼,吳國滅亡後,帶有青銅器陪葬的國君或高等級貴族墓地被敵國報復性盜掘,作為權力象征的青銅器會被搶掠;或者如夫差是自殺而亡,其所用兵器就極有可能成為敵方將士的高檔戰利品而被帶走。

  1983年,湖北江陵縣馬山五號墓出土了一件帶有“吳王夫差自作用矛”銘文的吳王夫差青銅矛,此矛鑄造工藝、花紋風格與越王勾踐劍類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出土此矛的卻是一個中小型土坑楚墓,棺椁腐朽無存。最後擁有這件兵器者與吳王夫差的身份雖說差了十萬八千裡,但他當年卻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如果能夠在蘇州找到吳王阖闾墓,那麼也許就能找到最名副其實的那把吳王劍。”程義推測說。

  視點

  “劍”看吳越歷史

  花巨資征集這批文物,價值何在?

  “有了吳王夫差劍這件藏品,我們的展覽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有了點睛之筆。”蘇州博物館館長助理程義稱,這件藏品足以“鎮館”。

  通過劍可以看到吳越歷史。吳越爭霸人盡皆知,臥薪嘗膽,三千越甲終滅吳的歷史,耳熟能詳。但是吳國滅亡後,蘇州的歷史就變得撲朔迷離,尤其是普通民眾更是不明就裡。這批文物就為我們提供了直觀的歷史研究素材。

  有助於研究吳越先進鑄劍工藝。這次征集的兵器中有多種工藝,如鎏金、錯金、鑲嵌、暗格紋等,都是研究金屬加工工藝的重要材料。在直徑4厘米的劍首上鑄有10圈同心圓紋,圓圈的底部有的還飾有短線紋等地紋,同心圓壁非常薄,即使現代鑄造技術都很難完成,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如何完成的,這是科技史上的一個大問題。

  為研究吳越文字的來源提供了好素材。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異形。就目前所發現的吳越文字材料來看,吳越文字有鳥蟲書和常體兩種風格。鳥蟲書接近楚系文字,但常體是否是楚系文字尚有疑問。吳越西接荊楚,北連齊魯,遠交秦晉,所以其文字可借鑒的范本很多。這次征集的一些有銘兵器中既有鳥蟲書,也有常體,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吳越文字的來源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保存綠松石原貌

  最完整的越王劍

  據了解,兩柄珍貴的越王劍也被蘇州博物館收藏。第一把是越王者旨於賜劍。越王者旨於賜即越王勾踐之子,公元前464年至459年在位。該劍通長53.8厘米,身寬4.7厘米,格寬5.5厘米,莖長9厘米。這把劍的劍身寬長,近鋒處收狹,雙刃呈弧形,中脊隆起,兩從斜弧。劍格作倒凹字形,兩面均鑄有雙鉤線鳥書體銘文,字口間嵌滿片狀藍綠色松石,為迄今保存綠松石原貌最完整的越王劍。

  第二把是越王州勾劍。州勾即越王勾踐之曾孫,公元前448年至412年在位。該劍通長51.7厘米,身寬4.5厘米,格寬5厘米,莖長9.5厘米。劍身寬長,近鋒處略收狹,前聚成鋒,中起脊線,兩從斜弧。此劍制作、造型皆很精美,劍格鳥篆尤其清晰,鳥書秀麗,制作精致,在兵器中堪稱上乘,可謂吳越兵器銘文的代表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