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7旬老人自掏腰包 組團修復百年水碾坊

7旬老人自掏腰包 組團修復百年水碾坊

日期:2016/12/14 11:04:0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是懷舊,也是為了傳承。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74歲的高志森老人正帶領一個7人技術團隊,自費修復一座百年水碾房。這7個人當中,有木工有石匠,平均年齡70多歲,按照計劃,他們的水碾坊將在今年恢復運行。

憶舊:家中挖水溝 古法修建水車模型

名山區建山鄉,止觀山綿延起伏,高志森的家就隱藏在止觀山頂一片竹林背後。當過木匠,練過武術,漂泊一生的高志森告老還鄉後,自己設計建造起一棟兩層木屋。坐在房前的時候,高志森腦海中總會浮現起小時候在水碾坊邊玩耍的場景,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河水嘩嘩,水車翻轉,巨大的石碾被推動前進周而復始。一顆顆稻谷變成晶瑩剔透的米粒,一擔擔麥子變成潔白如雪的面粉,小孩子們就在河邊捉魚抓蝦……

先人們的智慧讓高志森歎服:僅靠石頭和木頭的組合,利用榫卯結合組成圓輪,通過兩組大小不同的木齒輪變速和改變運轉方向,就能讓涓涓細流發揮巨大能量。“如今掌握這門技術的工匠都已經八九十歲,我年輕點也已經70多了。”高志森擔心,他們這代人作古之後,這門技術將永遠消失。如何保留這一傳統技術?2005年,高志森在自家院子裡挖了一個水池,按照水碾的尺寸比例,做了兩座水碾模型。一個是平車水碾,一個是高車碾。模型完成後,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年輕人來了解歷史,老年人來懷舊。

執著:執著跑遍名山區 尋找百年水碾房

縮小版的水碾模型不能碾米磨面,高志森覺得不過瘾,於是想尋找一座水碾坊來修復,以讓後人對這一傳統有直觀感受。他騎上三輪摩托車,在名山境內尋訪,發現絕大多數水碾坊已經消失。今年7月,在跑遍名山區的山山水水後,高志森在城東鄉官田村徐家溝附近找到一座破敗老碾坊。這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水碾坊,可以碾米磨面。由於時代發展,水碾房多年疏於管理。屋牆壁垮了兩面,房架也傾斜,水溝被堵塞。好在主要部件石磨、石碾都還在,只是水車早已不見蹤影。

為了更好地恢復水碾房,高志森又騎上摩托車前往藏區考察。他算了一筆賬,需要修復的有房屋、水車,還要硬化近200米進出道路,房屋要加固,水溝要疏通,金屬鑄件還要定制。粗略估計,要把水磨、水碾修復到能夠正常磨面、碾米,需要8萬元。

修復:7人技術團隊 平均年齡70多歲修復

僅僅靠一人之力顯然無法完成修復計劃。高志森把想法告訴給了當年的小伙伴。當年的小伙伴如今都是70多歲的老人,但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很興奮。楊自林老人是高志森團隊的一員,從事木工40多年,過去曾多次制作過水車,但隨著水磨、水碾的消失,他已有近30年沒制作過水車了。“制作水車的木材有講究,首先要在水裡耐泡。”楊自林說,制作水車用的木材是合歡樹,這種樹的木材耐水泡,使用年份久。

今年8月,高志森與水磨坊主人簽訂修復合同後,開始了修復工程。水溝堵塞,他聯系挖掘機疏通堰道;房屋歪斜,他請人把房子墊正;又請石匠整修石磨、石碾,木匠重新制作水車。高志森忙前忙後,已經花了6萬多元。按照計劃,高志森和他的團隊將在今年把水碾坊的復原工作完成。高志森還表示,如果有其他地方需要恢復水碾坊,他願意無償提供幫助。

  來源:華西都市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