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廣州600年塱頭村內藏380座古建築 仍保存完好

廣州600年塱頭村內藏380座古建築 仍保存完好

日期:2016/12/15 1:19: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記者昨日從廣州市規劃局獲悉,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已成功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成為廣州繼番禺大嶺村之後第二個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村。專家認為,塱頭村的歷史文化價值並不低於周莊,但如果要進行活化利用,首先要把村裡的下水道、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好,還要把這裡與廣州市區的交通更好地組織起來。昨日,記者走進塱頭村,親身感受其古村的獨特魅力和耕讀文化,並希望找到古村活化利用之道。

  評選 明清古建築群完整

  塱頭村始建於南宋,定型於清末,擁有完整的明清建築風格古建築群。初次來到塱頭村的人都會為村口巨大的風水塘,和幾十間一字排開的祠堂、書院所震撼。這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築,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磚建築有近200座,是目前廣州市保存規模最大、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

  塱頭村被認為是“耕讀傳家”傳統思想和宗族文化的典型體現,歷史上,塱頭村有雲南左參政黃皞等15名進士、10名舉人、15名秀才。至今村內還保存著24間書室,其規模之大,為珠三角地區僅見、全國罕見。

  正因為這些難以復制的特色,今年2月1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的第六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中,花都塱頭村位列其中,也成為廣州繼番禺大嶺村外,第二個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村。廣州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的評選全國一共有1.7萬個名鎮、名村參加,最終評出的歷史文化名村只有 107個,成功率不到1%。

  評價 專家稱文化價值可媲美周莊

  塱頭村村民多姓黃,退休醫生黃顯標告訴記者,該村南宋末年從南雄縣珠玑巷南遷至廣州北郊,元朝至正二十七年遷至此立村,“不僅出過進士、舉人,清代花都首富也出自我們這裡。”黃顯標告訴記者:“已經有旅游公司對我們這裡很感興趣,我也開始培訓十幾位年輕人當講解員,給他們開課,傳授村裡的故事。”

  對於塱頭村的歷史文化價值,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葉紅和她的團隊從2005年開始就編制塱頭村的保護規劃。在葉紅看來,陳家祠是單棟建築做到了極致,而塱頭村則是建築群落、歷史村落,亮點在於格局保存完好。葉紅甚至認為,相比享譽國內的周莊,塱頭村的文化價值也毫不遜色,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比周莊差。

  建議 活化利用先搞基礎設施建設

  葉紅也表示:“盡管塱頭村的條件很不錯,但如果要進行活化利用,首先要把村裡的下水道、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好,還要把這裡與廣州市區的交通更好地組織起來,這也是當年周莊開發的經驗。”

  葉紅介紹,目前村裡有文物22處,推薦歷史建築線索53處,推薦傳統風貌建築線索57處,目前已經有祠堂開辦了國學培訓班,還有粵劇社也在書院內開唱。“其實這些老房子都是可以利用的,根據保護規劃,進行修繕後可以做家庭旅館、茶館和文化產業,除了政府投資外,還可以更多地引入社會資金。”

  ■古村三大看點

  一看古建築:塱頭村古建築群規模大而且類型豐富,包括祠堂、家廟、書院、府第、更樓、民居和橋梁等形式的建築,保存較完好。

  二看街巷肌理:該村一共有18條街巷,也就是中國傳統的十八種禮儀,像仁壽裡、三余裡、積墨巷等。

  三看水系:塱頭村處處見水,時時遇橋。傳統村落大多村口會有風水塘,塱頭村不但如此,還有著非常發達的水系環繞村裡,也成為一種天然的防御工事。塱頭村泮月塘形態特征規模為珠三角地區僅見,以其為核心的村落水系保存完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