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隋唐、五代出現內、外檐下成組的斗拱群

隋唐、五代出現內、外檐下成組的斗拱群

日期:2016/12/15 1:19: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唐代木構建築留存至今的只有三座,即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的山西五台南禅寺正殿,建於唐會昌間的山西芮城五龍廟,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這些建築均屬於中、晚唐時期的建築。

據有關專家考證,早在初唐的高宗、武後時期,斗拱已發展的相當成熟,可以向外挑出四層之多。這時的鋪作與構架已融為一體。

從現有的唐代建築、敦煌唐代壁畫以及其他墓葬壁畫和器物來看,在唐代柱頭鋪作(柱頭科)、轉角鋪作(角科)、補間鋪作(平身科)等不同位置的成組斗拱已普遍使用,並且在房屋的內檐、天花藻井等處開始用斗拱作承托構件。補間鋪作的出現,使檐下及樓層平座形成周圈斗拱群。由於榫卯的構造,斗拱群相當於彈簧墊層,可以吸收縱橫震波的空間網架結構,從而提高了建築物的抗震性能,易於建築物的長久保存。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就是保留至今的唐代實物。大殿上的斗拱,斗、拱、昂、枋等構件已很完備。

唐代斗拱用材較大,外觀宏大、肥碩。已有五鋪作雙槽偷心造、七鋪作雙杪雙下昂,補間斗拱;晚唐出現補間鋪作,但其下部不用栌斗,用華拱與柱頭枋相連。拱頭卷瓣多為三瓣,中唐時期斗拱頭卷瓣微向內幽,內幽為3毫米左右。斗拱高約為柱高的1/2。用真昂,昂嘴形狀為劈竹昂。

本文由 古建磚瓦 http://www.gujianzhuanwa.net收集整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