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大高玄殿“寶匣歸安” 御用道教宮觀經歷“研究性修繕”
日期:2016/12/14 11:42:2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故宮博物院11月8日下午舉行大高玄殿正殿寶匣的歸安儀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表示,該座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宮觀將於今年底完成第一期工程(文物建築本體的修繕)。 大高玄殿坐落於神武門外,毗鄰紫禁城西北角,南側與故宮博物院隔河相望,是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宮觀。為供奉玉皇,祈晴、雨、雪並舉辦道場之所。大高玄殿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於歷史原因,數次遭受磨難,破壞嚴重。2010年,大高玄殿正式回交故宮,並開始全面的勘察調研、規劃設計、修繕保護和研究工作,本次修繕工程為首批研究性修繕保護項目之試點工程,於2015年4月2日正式開工。 大高玄殿整體院落坐北朝南,共分五進,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文物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沿中軸由南往北依次為南牌樓、兩重綠琉璃仿木結構券洞式大門、大高玄門、大高玄殿、九天萬法雷壇、乾元閣(坤貞宇)等,其左右各布置有配殿、鐘鼓樓及值房等建築。 單霁翔院長介紹,“文物有其自身的生命鏈條,我們不希望它在一次修復中中斷,所以我們的修繕盡最大可能保護大高玄殿身上所攜帶的所有的歷史信息”,在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繕保護的試點工作中,故宮博物院引入了考古學手段和理念作為突破口,將由於不同時期的修繕和改動,視為層層疊壓或打破的“考古地層”,對上面所有的信息按照不同層次、疊壓打破關系進行全面、細致的提取,以獲取其不同時期營建、修繕所留下來的歷史信息和做法工藝,最大限度保存建築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在大高玄殿正殿寶匣歸安儀式上,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將施工前拆卸下的寶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並完成正脊合龍。 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工程師吳偉介紹,此前在勘察修繕施工過程中,發現大高玄殿正殿的寶匣保存完好,基於文物保護要求,未進行不必要的開啟工作。根據既往經驗及研究發現,一般寶匣內會存放有五金元寶、五色寶石、五經、五色緞、五色線、五香、五藥、五谷等物品,反映出古人趨利避害的心理。故宮博物院堅持傳統,仍將原有寶匣原封不動地恢復原位。 吳偉稱,在基本建築的修繕工作結束後,將展開大高玄殿的裝飾性修繕。 單霁翔介紹,在基於已經完成的東、西值房遺址的考古收獲上,此番研究性修繕下一步將緊跟工程進度對院落地面、原有建築和重要地層位置進行重點考古勘察、鑽探和發掘工作。這不僅為後期的修繕、保護、復建規劃提供考古資料依據,對探索大高玄殿始建時期的基礎情況及始建之前的地層情況,並保證後期工程施工順利進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來源:中新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