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孔廟與中國儒家學
日期:2016/12/15 1:00:3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在國內游覽,常常會在一些旅游勝地看到孔廟;到國外旅行,在一些城市裡也會看到孔廟。
在國內,人們視昔日專事祭祀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廟宇為凝固了的孔子儒家文化的體現;在國外,孔廟則被視為凝固了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
一
孔廟中奉祀的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出生於2550多年前的一個沒落貴族之家,幼年時父親去世後,生活越發貧寒,因此他年輕時做過管倉庫的“委吏”和管放牧牛羊的“乘田”等多種“鄙事”以養家。孔子從小有志於學,隨處求師,不懂就問,好學勤思,被鄉人贊為“博學”。此後,他對以前的文化進行了系統地整理總結,並發展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例如他提出的“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社會發展思想,後來被弟子們發展為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又如他提出的以德禮為主、刑罰為輔的法律思想,其內容之一的反對“不教而誅”的主張就與我國目前實施的犯人勞動改造制度有著源流的關系;再如他提出的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其內容之一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僅被法國寫入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的序言中、成為歐美各國制憲的原則之一,還被歐美商界數百年來奉為從事商業活動的“黃金法則”。孔子還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首開私人講學的風氣,招收學生不論身份高低、不計貧富貴賤,采用以道德、知識、美育和體育來培養人才的教育方針,使用啟發式教學和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傳授自己的思想學說。等等。總之,從對舊有文化的總結和開創文化發展新局面所起的決定性作用看,孔子確實不愧為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稱的“軸心時代”的世界文化巨人。孔子創始的儒家學派,也因不斷豐富和發展孔子思想而構建出了一套結構完整的儒家文化。後來,儒家文化與本土的道家文化、外來的佛教文化經過了一段既斗爭、又互補的過程,在漢代確立了它的中國思想文化主流的地位,並逐漸發展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干。
二
關於孔廟的記載,以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為最早,其記:“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贛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裡。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余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後從政。”但孔子思想的價值在其生前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因此孔子死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其子孫僅“即宅為廟”將孔子故居作為家廟,以先祖之禮來祭祀孔子。
孔子故居作家廟的時間約為六七百年。古籍《水經注》中記錄了這段時間孔廟的情況:“孔廟,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頃,所居之堂,後世以為廟。”“廟屋三間”,“夫子在西門東向,征在(孔子生母)在中間南向,夫人(孔子妻)隔東一間東向。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樸,雲平生物也。”可見那時的規模不大,陳設也很簡樸。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诏令兖州“修起孔子廟”並“於其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是歷史上修建孔廟的第一個國家法令。這道诏令徹底改變了孔廟原有的家廟性質,奠定並突出了孔廟應與學者、學校密切相連的關系。唐高祖李淵在他登上皇位的第二年(619年)就本著《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其先聖先師”的古制,下令在京城的國子學內修建周公廟和孔子廟,以供在學生徒四時行祭禮之用。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下令撤去國子學內的周公廟而專設孔廟,只祀孔子。兩年後,唐太宗又诏令天下所有官辦的學校內“皆作孔子廟”。皇帝令下,誰敢不從。自唐太宗後,歷屆歷代皇帝從未對此表示過異議。這便形成了如古籍所載“自唐以來,州縣莫不有學,凡學莫不有先聖之廟”的孔廟遍布全國的局面,這也就是今天我們在國內旅游時常常會看到孔廟的原因。
三
遍及全國的孔廟既是皇帝下令統一修造,就必須要遵守共同的規制。但孔廟畢竟不是帝王的陵寢,且又散布在全國各地,故對規制的要求也就並不十分嚴格。其中由曲阜孔子故宅家廟擴建的孔廟稱阙裡孔廟,規制則力求標准,以備國內各地建廟時參考;各地修建的孔廟一般以當地的地名冠在孔廟二字前作為名稱,如北京孔廟、德陽孔廟等,各地孔廟占地的范圍可大可小,並可按環境地勢對其建築有所變更,但形制必須規整,建築群落一定要和諧、協調。
各地孔廟一般的建築形式是:廟的正門稱棂星門。棂星即天鎮星,古人認為“天鎮星主得士之慶,其精下為靈星之神。”以棂星為孔廟正門之名,意在說明廟內供奉的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相比。棂星門前設照壁一座,在棂星門與照壁之間的東、西兩旁各立牌坊一座,形成廟前廣場。
棂星門內設一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依古制,天子之學(即國家級學校)四周必環以圓形流水,稱辟雍;諸侯之學必有半圓形流水,稱泮池或半璧池。故後人便將考中秀才、有了進入諸侯之學資格者稱之為“入泮”或“游泮”,因而泮池就成了儒學建築的主要特征。辟雍,人們游覽北京時可以在北京國子監內看到;泮池,則各地的孔廟之中都有。
泮池之後是孔廟的第二道大門,稱大成門。“大成”二字取自《孟子》中的“孔子之謂集大成”。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總結過去的文化,確是一位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此種評價並不過分。
大成門內就是孔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大成殿外寬闊的平台稱祭台或拜台,供祭祀時樂舞及行禮使用。大成殿內正中供孔子坐像,孔子像兩旁是顏回、曾參等“四配”和“十二哲”的立像。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的東西兩側都建有長長的廂房,稱為東庑、西庑(簡稱兩庑),庑中供奉著歷代先賢、先儒的圖像或木主。大成殿後建有崇聖祠,用於祭祀孔子的父親及孔氏五世先祖。
此外,孔廟中還有明倫堂(即實施儒家教化的大講堂)、尊經閣(存放儒家經典的圖書室)和鄉賢祠(祭祀本地對儒學傳播做出貢獻的人)、名宦祠(祭祀本地區有政績的官員)等從屬性的建築。
各地孔廟按環境地勢對其建築有所變更的例子很多,如陝西韓城孔廟和山西聞喜孔廟,都在廟前建有一座琉璃五龍影壁,意在昭示廟中所祀的孔子地位之高,廟前五龍壁之設確為孔廟增色不少。如南京孔廟,因建築位置所限,便將疏凌後的秦淮河之膨大部分挖寬駁砌成月牙形,並在此河段的南岸上修築了面向廟宇的八字形照壁,以示秦淮河的這一部分已成為孔廟內的泮池,這一借河為池的構思頗為獨特。如雲南建水孔廟的泮池又稱學海,池中築起一島,島上建立方形木結構攢尖頂的“思樂亭”一座,顯示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如海南文昌孔廟修造時未建棂星門,建成至今祭孔、瞻仰都還需從側門出入,相傳原來建廟時人們就已相約:棂星門必須由本縣出的狀元親自修建,以示對文化的尊崇和對本縣學子的激勵。等等。
四
前邊說過,除阙裡孔廟外,各地孔廟最初都是修建在官學之中的。所謂官學,就是官府設置的學校,如在縣裡設置的縣學、州府設置的州學、府學、中央政府在京城裡設置的國學(國子學)等。事實上,建在官學裡的並不是後來意義上的孔廟,只是校內一座奉祀孔子的殿堂而已。當時因為廟、學不分,故被人稱為“學廟”或“廟學”。這“學廟”或“廟學”之建,明顯地表示出國家推廣實施儒學教育的決心。就是說,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經過數百年政權的分合、社會的動蕩和多種思想文化的沖撞融合,至此終於成為既能體現統治者意志、又能被普通百姓和社會各界認同的思想文化體系。國家希冀通過官學中莊重的祭孔祀典,達到使在校學生感知儒學精神、接受儒學精神、積極承傳儒家文化的目的。孔廟的名稱,也因所設位置不一和歷代帝王封贈孔子谥號的不同,有了學宮、夫子廟、先聖廟、文宣廟、宣聖廟、文廟等等多種別稱。
從宋代初年起,孔廟的建築開始完善並開始逐漸與學校分離,大體上形成了“左廟右學”的建築格局。從表面上看,廟、學的分離是因為孔廟的規制越來越完整,與學校已成兩種功能不同的系統。但其實質,卻是為進一步擴大教化范圍的需要。廟在學中,能接受儒家文化教化的只有學生;廟、學分離,士農工商、各色人等皆可入廟感知儒家文化。我們知道,古代中國是以農立國的,而農耕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務實者的最大特點就是笃信“耳聽是虛,眼見為實”,即一定要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和思想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人們才能相信、才會接受。也就是說只有用文字、圖畫、塑像、建築等外在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形式,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思想等觀念形態方面的東西物化固定以後,才能使這些精神思想、觀念形態得以保存、認同和流傳。孔廟獨立於學校之外正是適應了這一國情。廟中孔子塑像及相關建築與陳設,無一不有物化、表述和傳承孔子儒家精神思想的作用,進廟祭拜孔子或瞻仰廟宇建築與陳設,就會於不知不覺之間完成了一個由外在形式影響個人內心世界的潛移默化的教化過程。數千年來,孔廟在提升個人的文化素質、在維系與發展以儒學為主干的民族傳統文化、在維護中華各民族的團結和祖國統一方面確實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孔廟中奉祀是人而不是神,故而人們進廟祭祀、參觀就絕無驚恐畏懼之感。正殿上供奉的孔子,既是我們的先祖,也是一位教師;兩旁侍立的顏回、孟子,不過是他教出來的學生和三傳弟子。兩庑中先賢先儒的圖像木主,也都是孔子弟子的弟子。鄉賢祠、名宦祠中所祀的又都是對本地儒學傳播做出貢獻的人和本地區有政績的官員。這些都使人感到親近而非遠不可及。而廟中所陳列的孔子聖跡圖與時賢事跡圖說等,也都能讓人們感到世間奮斗的可貴與可能。走過泮池可使人深感激勵,面對崇聖祠又會令人自警:事業有成後更不能忘記父母養育之恩。……一般認為,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人文關懷,而教育則是世間最根本的人文關懷,因為唯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