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波蕩漾的沁河邊上聳立著一座巍峨壯觀的千年古塔妙樂寺塔
日期:2016/12/15 1:35: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在碧波蕩漾的沁河邊上,聳立著一座巍峨壯觀的千年古塔——妙樂寺琉璃瓦塔。著名專家張馭寰、羅哲文編著的《中國古塔精粹》就對該塔作了翔實的記錄,羅哲文、謝辰生考察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中兩尊為鐵質佛,其余為玉石佛,鑄造、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佛學和藝術價值。塔剎為銅制鎏金,高6.74米,由須彌座、7級相輪、寶華蓋、水煙、仰月、3重寶珠、剎尖組成,剎柱上有鐵鏈4根,系於塔頂四角,由4尊鎏金銅獅鎮壓。塔剎所有構件均一次澆鑄成型,沒有焊口和鉚釘,工藝精湛,實為全國罕見珍品。塔的東北20米處,還有宋朝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塑立的巨型石經幢,由13節組成,高約7米,幢頂雕刻有4大護法神、仰覆蓮、妓樂,幢座雕刻有8力士、8舞樂,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五年(845年)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建置莊園,又令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之數,為徹底滅佛作好准備。同年四月,即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全面毀佛運動。僧尼不論有牒或無牒,皆令還俗;一切寺廟全部摧毀;所有廢寺的銅像、鐘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交本州鑄為農具。八月,下诏宣布滅佛結果:“天下所拆寺4千6百余所,還俗僧尼26萬5百人,收充兩稅戶;他每天和群豬住在妙樂寺塔的工地上,可第二天卻只留下一大堆石頭塊。豬官每天一趟,石料很快增多了,百姓的苦役大為減輕,家家禱告上天有靈。可此事卻被築塔的看守發現了,他不僅不為豬官的辛苦而敬重,反倒告訴總工頭:“這個老家伙非妖即怪,不除掉,築塔事難安寧。
天王勃然大怒,立即啟奏玉帝,色彩鮮艷的彩繪、壁畫以及精巧絕倫的雕塑,構成了蔚為大觀的山西古代建築藝術。在我們熟知的已經被國家及省市縣定級保護的文物古建之外,山西民間還散落著燦若晨星的早期建築。玉帝吩咐道:“李靖,你要親自賜金塔於妙樂。凡間百姓安危,我們豈能袖手旁觀!去,將那些孽種壓於塔下,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來到了妙樂寺上空,一聲令下,雷電交加,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半個時辰過去,風停雨住,一座金碧輝煌的金塔出現在妙樂寺大殿後邊,石人、石塊都壓在了塔下。決定增修妙樂寺鐘鼓樓一幢,六十年刷塔一次,百年維修一次。直至宣統年間,此規矩還繼續延用,使妙樂寺塔至今堅固如鐵,成為中原大地上聞名全國的名勝之一。
不少焦作文物資料均說妙樂寺琉璃瓦塔始建於唐代,但是沒有具體年代,根據上述史實,筆者猜測妙樂寺塔可能就是始建於唐宣宗時期。不利於商業流通。逃避軍役的,和作奸犯科的都加入到了和尚們的行伍,使得寺院成了藏污納垢的地方。五代對佛教的態度,並不是到了世宗這朝才急轉直下的。後梁龍德元年(921年)政府即再申明令,願出家者須入京師比試經業。所看到的為何僅是一座沒有寺院、塔門的古塔呢?原來這裡是一座占地百余畝的寺院——妙樂寺,平時香客商賈雲集,香煙缭繞,主體建築有山門、鐘、鼓樓、白衣殿、中殿、後大殿、培殿等大殿。招募四方民工、巧匠開始備料築塔。塔基要千方石塊砌,塔身要數十萬塊磚壘,運料萬分困難,尤其石頭的運輸要從太行山上搬下來,南渡沁水,跋涉8、90裡方能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