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斗拱的變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斗拱的變化

日期:2016/12/15 1:19: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三國時期木構架的斗拱有一定的發展。《魏都賦》描寫邺宮文昌殿斗拱“栾栌疊施”,形容斗拱重疊層數較多。何晏《景福殿賦》形容該殿斗拱“櫼栌各落以相承,栾拱夭矯而交結”,翼角斗拱“飛柍鳥踴”。櫼、柍都是昂,栌是大斗,栾是兩端蜷曲的橫拱。由此可知,這時的斗拱後尾已和梁結合,外面用拱昂挑出不只一跳,它已開始了從單純的挑檐構件向與梁架組合為有機整體的變化過程。

兩晉、南北朝時期,一般在斗底加墊皿板,北朝實物見於北魏雲岡、龍門石窟的屋形龛與塔柱,以及北齊義慈惠石柱等。從五代福州華林寺大殿可看到南朝時的此種流行做法。北朝石窟中的斗拱,一般為拱上兩頭、中間共受三斗,且出現重拱相疊,拱身出現數瓣內幽卷殺形式。斗拱表面有雕镂和彩繪。雕刻紋樣有三角紋、忍冬卷草紋、蓮瓣紋等。北朝末年石阕上的斗拱與補間人字拱,飾有蓮瓣紋或忍冬紋,這種形式一直沿用到唐代。

本文由 古建磚瓦 http://www.gujianzhuanwa.net收集整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